正文

《世界舞台上的政治》第2章 世界政治的变迁(10)

世界舞台上的政治(插图第12版) 作者:(美)约翰·鲁尔克


冷战与两极体系

“二战”(1939-1945)是一场极其严重的悲剧。它也最终破坏了以欧洲为基础的多极国际结构。最终,苏联与美国所主导的两极格局(bipolar system)诞生了。对于那些经历了两极体系紧张状况的人们来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敌意似乎预示着危险的两极对抗的未来。但事实往往证明,认为当前即是未来是目光短浅的。两极时代是短暂的,仅10多年之后,两极体系就开始逐渐消解。1992年,两极体系最终成为了历史。

两极体系的兴衰

“二战”摧毁了当时大部分重要行为体。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成为了一个军事与经济上的超级大国(superpower)以及权力一“极”的领导者。虽然遭到了不可思议的战争损害,苏联还是成为了另一“极”的领导者、另一个超级大国。在经济上,苏联从未赶上美国,但苏联拥有庞大的常规部队与看似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以及1949年之后研制出来的核武器。“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曾经存在不稳定的同盟关系,不久即代之以公开的敌对状态。它们的竞争在事实上把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划分成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即众所周知的冷战(cold war)--除“热战”以外的一切冲突。

历史学家仍然在争论冷战的原因。但可以确定的是,原有均势结构的崩溃所造成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与权力的真空造成了一个两“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量的世界政治活动集中在两个超级大国沿着所谓的东西基轴(East-West axis)所形成的对抗上。美国实施遏制政策(containment doctrine)来应对其眼中的苏联/共产主义威胁,即在全球范围内反对苏联及其他共产主义国家。为此,美国发起了许多区域性联盟,最著名的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成立于1949年)。如地图2.2所示,北约构筑了对苏联的包围圈。作为回应,苏联于1955年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双方在发展中国家(当时被称为“第三世界”[Third World])争权夺利。苏联与美国的武器和金钱流向了许多政府与叛乱组织,它们各自进行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争夺。尽管彼此竞争如此激烈,但对于核战争的恐惧阻止了超级大国的直接对抗。古巴导弹危机(1962)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美苏两国避免剑拔弩张式危机的智慧。古巴导弹危机是少数几次的超级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之一。当苏联在古巴建立起核导弹基地时,冷战中最令人惊惧的事情发生了。肯尼迪总统冒着核战争的风险,迫使苏联人撤走了导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