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为什么农场主把牛奶倒进河里?
在19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人们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五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地,在英国、法国、丹麦、荷兰,整箱的橘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乳牛、小羊被杀死。难道真的是生产过剩,东西太多了吗?不是的!百姓们这时正挨饿受冻,过着极为贫苦的生活。
经济学思维
其实,这样的现象不是真正的过剩。广大人民的需求是存在的,只是没钱购买足够的食物用品,产品的过剩只是相对于百姓的没钱购买。现代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这个现象。房地产市场由于价格太高,老百姓买不起房子而导致大量空置,看起来是房子卖不出去,但实际上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生产相对过剩”就是指生产超过了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产品过剩问题,通常是由于生产结构不合理或价格等因素造成。为了维护必要的供需平衡和合理的价格,生产者必须限产,以此平衡供需关系。而当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达到一定的程度,供给跟不上需求的时候,生产者就得调整生产、增加供应,以维持供需的基本平衡。
例如家电产品价格战,为了推销商品,各个厂商只好降低价格。我们都知道,它背后的原因是供大于求造成的商品过剩。当然,这种过剩也是相对的:因为实际上并不是每一户家庭都拥有了电视、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或冷气机而出现的绝对过剩,而是因为在市场有限、购买力有限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家电产品的相对过剩。
在劳动就业市场上也有相对过剩的现象,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大学生太多了”、“人才太多了”之类的话。人才也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受到市场供需的支配,所以当人才也出现供大于求的时候,当然也会造成人才过剩的结果,这种人才过剩,也是相对的:在就业市场有限、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人才商品的相对过剩。
如果就业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的话,那么,人才过剩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由于人才众多、而合适的岗位相对较少,因此,供需竞争的结果势必导致人才降价,于是那些愿意接受较低价格的人才就可以顺利地找到工作。这就好像家电产品的价格战一样,最终的结果是那些敢于降价的商品可以吸引顾客,然后进入消费者的家里。不过,历史证明——市场机制不能自动解决失业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人才的过剩问题?首先,应当尽量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市场,增加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学校应该适当限制盲目扩大招生的倾向,把目标从追求人才培养的数量,转变为追求人才培养的质量。
无论是棉花过剩还是人才过剩,其实都是供需机制在背后起作用,认识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就能够看穿“过剩”的实质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