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二王庙断裂,也是地质学上著名的构造断裂带,是前龙门山断裂的典型剖面。也许是巧合,二王庙依山而建,历代人们从不在山上削坡修路,大动土木。这使山体保持了平衡。只有苏联专家,20世纪着手在二王庙断裂上修大坝--冥冥之中,也许真有神助,大坝被冲毁了。
几年来,二王庙的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重修。土木结构的“危房”,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看起来更显气势宏大,焕然一新。有的是为了旅游,是政府规划建设的;有的庙观里香火很旺,住持长老就自己定夺工程了。但没有想到,看似牢固坚实的仿古钢混建筑,还没有木结构建筑抗震。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不仅具有当代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而房不塌”等,而且以其榫铆等组成的柔性连接,使得建筑物有了较好的弹性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就像汽车的减震装置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很多带有斗拱的建筑物,都历经大的地震而不毁。汶川大地震中,老祖宗留下的建筑物大都没有倒塌,而近一二十年的仿古建筑却成了一片废墟……
二王庙的情形也大致如此。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配殿、山门、蹬道、护坡,毁坏严重。原来可以俯瞰景区全貌的秦堰楼成了一片瓦砾。而两个建于清代的大殿基本完好。古存而今毁,尤其耐人寻味。
岷山崩,两千多年的都江堰安然无恙。
由龙门山和鲜水河断裂隔阻的昆仑-羌塘陆块,是一个近似于菱形的移动着的巨大块体。年复一年,几毫米十几毫米地推动,睁大眼睛,紧盯着它移动的方向。或许有一个强震,在相对平静中积蓄着应力,等待着爆发的那一刻。--汶川大地震两年后,与汶川同位于巴颜喀拉地块边缘的青海玉树,2010年4月13日早晨7时49分,发生了7.1级强震。--那又是一场深重的灾难。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西南有可能进入新一轮地震活动期。对地震研究和预测预报,不能轻言放弃。
没有大师的时代,前行的路上难有智慧的星光照耀。汶川之后,下一个强震会出现在哪里?
需要十分关注、高度重视的,不是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东北方向,不是像彗星一样延绵300公里,余震密集的地区,也可能不是川甘陕交界处。而恰恰是余震很少发生的映秀--北川断裂的西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