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长江三峡终于达到了创纪录的蓄水175米,至少可以喘一口气了,表明原设计蓄水水位是可以做到的。--尽管此前曾经提出,三峡水库要优先,无可置疑的是,同时付出了长江水位连续四十多天持续走低的代价。从10月下旬开始,接踵而至的是,长江航道水位不断创新低,大量船只搁浅,沿江不少城市出现取水困难。
也许是巧合,年后,长江中下游大旱就开始了。
地质学家范晓认为: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旱情极为严重之时,三峡工程加大下泄流量被认为是抗旱补水之举,理由也不充分。这实际上只是在6月汛期到来以前,水库必须将水位降至汛期限制水位的必然过程。并认为,在水库蓄水期导致或加重的干旱,有可能不会因此时加大泄流量得到真正的补偿。
——这种解读,可能更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否则,为什么不早点开始加大下泄流量呢?因为即使2011年5月20日8时准备加大三峡下泄水量时,三峡水位仍在153.84米,这个水位与2009年最高蓄水位基本持平,可调用、下泄的蓄水量有220亿立方米之多。
说到这里,多数人应该心若明镜。
089 防洪能力,从宣传到现实
有人把报道长江三峡工程防洪能力的四条消息的标题贴到了网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2001年6月1日,《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2007年5月,《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2008年10月,《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10年7月,《长江水利委:今年抗洪不能全部指望三峡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