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集中于中国内部对城市化的早期探索,描述了安庆、马尾和天津三座城市。本书是从安庆开始的,不是因为它的开端意义,而是它失败的价值。安庆的昙花一现,暗示着中国传统的城市理念与西方现代城市逻辑之间难以弥合的缝隙。这三座城市的兴衰浮沉,暗示着19世纪末的中国人曾如何艰难地跨越东西方城市理念之间的鸿沟,寻找革新的道路;第二章所描述的三个城市--香港、澳门与哈尔滨就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城市理念在中国留下的深刻投影。这三个城市迥异的命运背后,站立着英国、葡萄牙和俄国三个巨人。这三座城市的迥异命运都可以成为中国人认知西方城市理想的镜子,也影响着中国人对城市梦的选择;第三章聚焦于时代交错的那些瞬间。在长沙,这座城市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意义,影响着新生的一代和未来的中国。在上海,中华书局选择与民国政府在同一天成立,令这座浮华都会一举占据了文化的高地。而北京公园的命运,暗示着中国向现代文明过渡过程中的诸多峰回路转;第四章探讨的则是专家治国在晚清民国的成效及其困境。南通的张謇解决了困扰国家几千年的水利问题,杭州的张静江通过博览会的形式最终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嬗变,而汉口的市政改革曾让这座城市濒临民主的边缘,却终究还是与之擦肩而过。在最后一章中则记录了四个军人治理城市的诸多实践--孔繁锦在天水发展实业,卢作孚在北碚振兴西部科学,李宗仁和白崇禧以斯巴达式的军国理想营建南宁,刘文辉通过儒家和佛教的合力来调和西康的民族问题……
纵观全书,本书以历史为中心,但从未回避现实,所有的历史叙事正是建立在反思现实的基础之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试图从历史的瓦砾堆中挖掘文化和社会创造力的希望,希望用书写创造一个空间,来安放当下对于历史与未来的回声,也许就是写作本书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