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将军令
打狗港像一朵张开巨蕊的花瓣,把铁轨和火车次第吞进深海。泛滥着腥味的洋流旋即重归平静,一如既往的幽暗、冷漠、心事重重。
这些生锈的机车,瘢痕累累的铁轨,都来自海峡彼岸。从上海到高雄,千里迢迢的跨海之路,持续数年的外交风波、权力倾轧,终于尘埃落定。只不过,旅程的终点是沉没,而不是重生。
这是可以预期的结局。
风波起自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强行修建的淞沪铁路通车,在上海引起轰动。铁轨两边的中国民众“立如堵墙”,但他们最初的好奇心很快就被恐惧与愤怒淹没。南洋大臣沈葆桢和上海道台冯光认为此举侵犯了中国主权,冯光甚至威胁英国人,如果火车继续开下去,将不惜卧轨自杀。1不久,冯光的预言就兑现了。一名中国士兵被飞驰的火车轧死,这起命案很快升级为外交事件。远在直隶的李鸿章被迫介入。谈判桌上,两国外交官还在进行着漫无边际的交涉,危机已经伴随着谣言,疾速升温、失控。
停开的淞沪铁路边,开始不断出现一些形迹诡秘的中国人,他们频繁地沿着铁轨游走,压低了帽檐,目光机敏却又变幻莫测。后来,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这些便衣的士兵离开后,铁路两侧就陆续驻扎了大批中国驻军。
租界里的传言则更加悚动,英国侨民们渐渐相信,很快就会有中国人前来寻衅闹事,并可能烧毁洋行。
事实上,感受到压力的不仅是西方的侨民。在租界之外,不安的情绪同样在大肆蔓延,据说有两艘英国兵船已从大连港起航,正星夜兼程赶赴上海。
一场因铁路事故而起的战争,似乎将一触即发。
然而,李鸿章知道,帝国已经不堪一战。
谈判马上加速进行,中国决定出资28.5万两白银,将淞沪铁路购回自办。
李鸿章所希望的,不仅是化解这场外交风波,他更试图妥善接管并经营这条铁路,将其经验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