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赫日当中(第1部)》强国之路与尚武精神(2)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第1部) 作者:醉罢君山


为了避免皇权对这种制度进行破坏,唐太宗小心谨慎,力求不干涉这种分权制度,而且将其具体化,推进了“三省一台”制度的健全。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诏敕本身就是法令,即使是主持立法与审查的中书省与门下省也不敢反对皇帝的诏敕,这使得致力于制度建设的皇帝李世民有几分不快。在贞观三年,李世民批评道:“中书与门下两省都是机要部门,我的诏敕有不恰当的地方,都应该要议论反驳。可是我每次都看到你们只是唯唯顺从,从来没有听到反对的意见。如果只是这样做做文书工作,谁人不可以进中书门下?何必选择有才之贤人呢?”正是在李世民的努力之下,驳议制才开始成为一项长期执行的制度,这确保了帝国法令上的谨慎与延续性。

同样,唐太宗李世民也尽量克制皇帝的无上权威,他在朝会上不轻易发言,他解释说:“我每临朝时,每说一句话之前,未尝不先三思,恐怕说出的话不够谨慎而有害于百姓,所以我不轻易发言。”在帝制的年代,能够像李世民这样有着足够清醒认识的皇帝,确实凤毛麟角。

贞观之治与李世民的勤政是分不开的,不到三十岁的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魄力与意志,完全可以媲美于他在军事上的勇猛与坚忍。短短几年的时间,李世民便使得社会民生迅速地稳定,他的政策有富于人性化的一面,这是他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李世民刚刚登基之时,全国各地盗贼不断,对于如何肃清这些令地方官员头疼不已的盗贼,有些官员提议课以重刑。李世民对此建议不屑一顾,说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主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这个分析,可谓一针见血。

致力于建立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李世民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当以敢说话著称的魏征批评皇帝李世民“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时,李世民先是愕然,继而听到魏征有理有据的批评之后,又大喜地说道:“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唐初的百姓能遇到这样的皇帝,真可以算是数千年专制时代最幸运的人群了。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而贞观时代又是大唐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此时的中国,其气魄与胸襟,多多少少都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子。

这是一个自信的时代。

贞观三年,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个名叫刘恭的人,脖子上有个“胜”字,也不知是文身了还是怎么来的,这个人还经常得意地说“当胜天下”,这是什么意思?要谋反啊?官府把他抓了起来。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后,不以为然地说:“如果他有天命,我也无力铲除;如果他没有天命,写了个‘胜’字又如何呢?”然后下令将他释放。

这只是一件小事。

但是倘若放在明清文字狱的时代,这绝不是一件小事。

由小见大,这个大,就是人性化、人道化。比如在刑法上,唐初的刑法比以前各朝要宽大合理得多。贞观元年,即位不久的李世民即命令重修刑法判例,将五十余种死刑条款减轻一级,废除肉刑,改为流放,并不再使用酷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