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来剥历史的皮》 脖子是用来挂官印的(1)

我来剥历史的皮 作者:石不易


脖子是用来挂官印的

盛宣怀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绝对绕不开的人。但很多人在学历史课本的时候还是把这个人给绕开了,不信你随便在大街上揪住几个人问一问,肯定不会像听到李嘉诚的名字那样两眼放光。然而在一百年前,如果当时的人做一个“中国富豪榜”,盛宣怀必列前三甲。据说盛宣怀死后,遗产大约有两千万两银子,而“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去世时也不过留下一千万两而已。

如果仅仅是有钱,倒还罢了,可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影响到历史车轮转动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历史是个残酷的记录者,往往喜欢记住“第一个”,盛宣怀恰恰就是一个创造“第一”的人:第一个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讯企业——天津电报局;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所官办大学——北洋大学……一口气创下了11个“第一”。

可能是“第一”拿得太多了吧,他拿得手软,别人看得眼花缭乱。既然多了,估计也就没人当回事了。

盛宣怀出生在江苏武进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盛隆是嘉庆庚午年(1810)举人,父亲盛康更是在他出生的那一年(1844)考中了进士。出生在这么一个家庭是很有压力的,盛宣怀不蒸馒头争口气,他刻苦读书,努力向长辈学习,终于到22岁考中了秀才。虽然晚了一点,但毕竟还是考上了。可接下来的日子里,盛宣怀充分诠释了他不是一块考试的料,十年里多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

但盛宣怀在学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曾得到过“颖悟洞彻,好深湛之思”的高度评价,这该如何解释呢?只能说盛宣怀不是一块考试的料,而是一块读书的料。以前很多人容易把考试和读书这两件事弄混淆,现在也是。

科举考试的大门虽没有朝盛宣怀关闭,但他想通过科举之路来光耀门楣和施展自己理想的意志已经消磨殆尽了。他不想把一辈子的赌注都押在考场上,这个风险太大,一旦输掉将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和时间。于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去充当别人的幕僚。

其实盛宣怀最后一次乡试不第的时候已经靠父亲的关系入幕李鸿章多年。李鸿章是官场老手,很会看人,并没有因为盛宣怀文凭太低而冷落他。那时候李鸿章正专注洋务,需要真正有才干的人,以此增加自己政治上的砝码。同时洋务的兴起,也成了科场失意而寄身幕僚的那些文人新的晋身之阶。

盛宣怀赶上了好时机,也抓住了这个时机。终于,在识才和用才的李鸿章的推动下,他敏捷地登上了历史舞台。盛宣怀知道,登上历史舞台只是第一步,自己并非科举“正途”出身,所以他加倍珍惜追随李鸿章的机会。于是历史就这么把他俩安排在一起,成了绝妙的搭档,尽管这种搭档是用权力和金钱维系起来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