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唯物史观的复杂内涵与论证逻辑(1)

为什么马克思在中国能成功 作者:庄福龄


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中国

[聂锦芳]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其深刻而复杂的内涵只有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才能得以准确把握和领会。“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证“唯物史观”最重要的论据之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对它进一步的证实和发展。

一、唯物史观的复杂内涵与论证逻辑

众所周知,按照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指认,“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发现”之一,同时他还扼要地概括了这种哲学上通常被称为“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点。①恩格斯的概括与马克思生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对此所作的“简要地表述”②是一致的,只是更为“简要”罢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表述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了(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③

而到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这里,马克思从发生学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结构所包括的内容,认为同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竖立其上的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哲学最经典的表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