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印度,去印度》树荫下的猜想(1)

去印度,去印度:带着禅的行囊 作者:伊洛


树荫下的猜想

我很愿意相信,其实,她是上天派来的仙女。不然,一切不会那么巧合。

不说牧羊女晚来半天,佛陀就可能没了命。如果牧羊女来早一点,佛陀不是饿得多少有点失去知觉,他很可能会拒绝服用任何食物,尤其是奢侈的奶制品。

因为,当时的佛陀,正在苦修,他绝不愿意轻易打破坚持了六年之久的修行。

当年,佛陀离家修行时,其父净饭王嘱咐族亲中有志修行的憍陈如等五人随行服侍。谁知,这五个人对如何修道还产生了严重分歧,三人认为应当苦修,二人主张乐修。也许是少数服从多数,也许是因为当时印度最流行的还是苦修,总之,佛陀决定苦修。主张乐修的两名随从当然不悦,干脆与佛陀分道扬镳,自行修炼。剩下三人陪伴这位前王子,一路行走,只靠些许麻木支身。

关于佛陀选择苦修的原因,玄奘也有一个解释。佛陀最初苦修,为的是降伏苦修外道。当时,主流的婆罗门教,到新兴的耆那教,再到不知名的零散修行者,江湖各门派最盛行、最认同的就是苦修,佛陀要想立足业界、扬名立万的话,只能选择挑战生理极限的苦修,最好还能修出些名堂才可能折服同道。如果只是走偏门、图省事地乐修,自然会被讥讽饱汉不知饿汉饥,如何去教导广大苦修者呢!

这还是很有道理的。但为什么佛陀最终又放弃了苦修呢?

那个时代,整个北印度恒河流域都处于摩揭陀国的强大统治之下,社会安定繁荣,佛陀才得以四处云游,随处驻留,靠布施过活。如今的小村子伽耶,离摩揭陀国的国都王舍城仅十来公里,当年是荒郊野地,不应当是佛陀的目的地,他一路苦行,应是奔着王舍城去的。

王舍城不仅商贸繁华,更是各教各派高人聚居之地,佛陀问经求道、切磋辩论,需要会一会这里的贤哲名流,登上这个影响全国的大舞台。

可只差几步就到了,胜负立判的辩论和成王败寇的舞台就在眼前了,而佛陀的头脑中还没有理清头绪。六年多了,他们师徒四人在摩揭陀国的大地上行走,空余一身疲惫,身体只剩皮包骨,却对于离家时所希望探究的种种疑惑仍旧没有一个成形的说法,佛经所谓菩提未证。

佛陀饿昏在伽耶,是坏事,也是好事。有人不免以小人之心猜度:佛陀是被动,也许还有那么一点点主动。

有过极限体验(包括醉酒)的人都知道,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是不是要坚定地绷下去至关重要,如果一念放松说“随它去吧”,瞬间就会崩溃,真的就过去了。

或者,佛陀早就怀疑苦行非真,觉得六年了再饿也饿不出什么名堂,但这三个讨厌的随从身体太好太能抗了,死活不认输,自己也不好一个人改弦易辙先破了戒,干脆顺势昏过去得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