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键时刻》现代中国的政治与认同:关于中国道路的探索(1)

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 作者:门洪华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认同:关于中国道路的探索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

【作者简介】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哈佛大学教授,曾任哈佛大学政府系主任、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是享誉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家。其著述包括:《“百花齐放”与中国知识分子》、《中苏争端》、《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国》、《1949-1971年的中美关系》、《毛主席的秘密讲话》、《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费正清教授联合主编)、《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等。

“鸦片战争”肇始着中国融入现代世界的历史进程。150多年前,英国的炮舰外交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门。光阴荏苒,岁月艰辛,中国迄今尚未就何谓现代、何谓中国人达成共识。美国学者白鲁洵(Lucian Pye)早就指出,中国实际上是一种文明,看似一个民族国家而已。然而,实际情况却远为严重和复杂。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曾在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时精辟地指出,英国丧失了一个帝国,但未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对中国而言,她丢失了一种文明,却未能学会如何扮演一个民族国家的角色。

所有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大传统”的主要成分耳熟能详:理论上至高无上的皇帝,通过知识精英进行统治,教人向善的儒教语言赋予其帝国体制合法化,而皇帝不时采用严酷的法家手段贯彻其意志。当然,儒教不仅仅是帝王的一面镜子,同样也是社会和国家的典范。与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家相比,孔子更深刻地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石,后者则是国家有效统治的重要保证。家庭和谐顺从,则国家保持一统。

统治者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政府管理却受制于前现代体制的传播和交通条件,往往鞭长莫及。而且,帝国官僚们有所偏好,郡县长官有赖于那些或许不熟悉儒家教规却接受过教育的当地亲贵的襄助,通过法律、秩序、公共服务和传达圣旨来管理一方。一位研究宋朝历史的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当时中华帝国的明显特征:“一个累积性的文化-文本传统(学习)、一个基于家族体系的社会(伦理行为)、一个从众多精英中征募官员的集权政治体制(公职)。……文化、家族、政府构成这个三脚架的三根支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