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书解人》人文精神问题偶感(10)

读书解人 作者:王蒙


8.社会进步与文化昌明是多方面的因素发挥作用、健康运转与良性循环的结果。我们已经或正在懂得,这里没有万能钥匙或者万应灵丹。意识形态并非万能,阶级斗争与革命战争并非万能,政府与政党并非万能,科学技术并非万能,新潮并非万能,市场并非万能,民主与专政并非万能,文学(更不要说其一点一端如“痞子文学”了)并非万能;同样,人文精神也并非万能。不是万能,有百能十能或者一能半能,也就有存在的价值了。不是万能,所以既不是“万岁”也不是“万罪”,再不要做为一切不如人意找替罪羊的蠢事了。如果说世界上当真有一种很好的、很有益的人文精神的话,那么这种人文精神应该是能够承认社会生活与文化格局中的多因子多层次结构的,这个承认包括着承认某个特定的因子与层面的局限与消极面。也许这只是我的杞人忧天。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文学者强调一下人文精神本来是一件好事,这有助于改善我国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生态平衡”,制约与补充一下日益务实化乃至逐利化的精神状态。但这里需要的同样是建设,特别是道德与文化品位的建设。而如果干脆把事情说成是漆黑一团,那么,召回或者召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精神或者美国的林肯、杰弗逊、富兰克林与爱默生的精神的可能性只能是零,而回到“文革”与前“文革”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加计划经济加精神万能中去,倒是距离我们要近许多。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粗陋的、不合乎起码的知识逻辑却又确实存在着的风向效应,这确实是独一无二荒唐可笑却又约定俗成的效应:恰恰是在强调经济、强调市场的情况下,大批判手们感到了空前的失落;而一强调“精神”,哪怕是非常正常非常合理地强调一下“也要硬”的“精神文明”这一手,几个人就会兴奋异常地把尘封已久的棍子帽子和抓辫子的手段祭起来。近年来最有趣的现象,莫过于在老百姓们的恭喜发财声中,棍子与棍子的击打对象共同感到的失落感了。是啊,他们都不再生活在风口浪尖上啦!

1994年7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