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书解人》韩少功——道是词典还小说(4)

读书解人 作者:王蒙


上一段可能暴露了我的“好辩”的毛病。但我无意与韩老弟故意抬杠以自我显摆与多赚稿费。韩书从语言的文化的角度切入给人以登高望远气象恢宏的感觉。选择词典形式,读者感到的是意识形态的包容与小说角度的拓展,是近百年政治斗争掀起的风浪后面或下面还有一条文化的大江大河在不息地奔腾流泻。少功前些年主张过“寻根”,也许历史的根或根系的一部分正是在这些以语词为代表的文化里?我愈来愈相信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但不是主宰)。历史与自然创造着文化,而文化(包括异域与异质文化)与自然也创造着历史。也许把政治的风云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大根系里摹写会让人更不被偏见所囿限,反而更得到某些启发?例如在“民主仓”词条里,那种对于“民主”的解释,能不令人大惊失色,然后反省再三吗?

例如在“乡气”词条中作者叙述的外乡人希大杆子的故事。看来,希某人懂一点现代科学医学,救死扶伤,为马桥人做过不少好事。马桥人称这样的人为乡气实乃语词的颠倒。语词的颠倒反映了(不是主宰了)观念的乃至文化的颠倒,类似的颠倒还有“醒”“科学”等一大堆词。韩书的一大任务似乎是着意发掘与揭示这种颠倒,这是一种取笑,更是普泛的反思,不是光让自己不喜欢的人动不动反思而自己永远正确。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个希大杆子,终于还是受到了马桥人的拒斥。土改中,农民硬是坚决要把他揪出来清除出去,工作组不这么办硬是不行。这值得好好想一想。这样以文化解释某些政治事件,就比以政治解释政治以褊狭解释褊狭以情绪解释情绪以成见解释成见更能给人以启发——不仅是结论上的不同,而且是方法论上的拓展。

《马桥词典》里其实也不乏政治事件,但是它的好处是作者并非完全着意于以政治来发抒政治见解,无意反左反右,歌颂先进或暴露落后,无意在没有获得足够的认知以前急于进行价值判断乃至道德煽情。显然作品里也不乏尖锐的嘲讽与深沉的同情,但那嘲讽与同情后边都有一份理解和宽容。作者的立意在于将政治沧桑作为文化生活的源远流长与偶尔变异的表现之一来写。它显得更从容也更客观,更理性也更具有一种好学深思的魅力。这也区分了韩书与其他一些以煽情或黑色幽默为特点、或者是以“隔”(想象的与狂放的)与涂抹的主观随意性为特点的写百年农村或当代农村的书——这一类的书已经有很多很多,它们也有各自的长处。与之相比,韩书显得更加知识气学理气却也老乡气泥土气。乃至于,我要说是写得尖刻而不失厚道,优越却又亲切善意。这个度很好很妙。如果再往前走一步,我们或者可以说韩书的思考成果,有可能使人们对自己的语言文化、对自己的历史国情的认识加深那么一些些,哪怕在某些具体判断上我们与作者不相一致也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