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万事民为先》顺应民意,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10)

万事民为先 作者:林良旗


老干部:包干到户,不同于田间管理责任制,没有统一经营,不符合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不宜普遍推广。

万里:包干到户,是群众要求。群众不过是为了吃饱肚子,有什么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为什么不可行?

老干部:它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不是走共同富裕道路。

万里: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你要什么?

老干部:我要社会主义!

万里:我要群众。[1]

从民生的角度来看,这个争论太具典型意义了。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到底要不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不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

同样的争论也发生在中共高层。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着当时中国社会一些“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在闭幕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同志提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2]邓小平同志特别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很显然,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表达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大胆冲破一切条条框框,为了人民进行改革,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邓小平同志的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 包永辉等:《小岗村的精神内核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瞭望》,2008年第40期。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