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国中的一切,都是现实社会的大反叛。最惊心的,是河国中信奉的宗教——生活教。庙里供奉的偶像,都是一些人类著名的自杀人物:尼采、梵高等等。
总而言之,这个世界推崇什么,河国就不屑什么,这个世界反对什么,河国就崇拜什么。
而从河国对尼采、梵高等的供奉,也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的内心世界。其实,供奉尼采、梵高的并不是河国,而是芥川龙之介。
这再度应了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谚语。芥川龙之介崇拜尼采,崇拜梵高,三毛崇拜芥川龙之介,他们的结局都是以自杀方式来结束生命。
如果人死后真的是到达了另一个世界,我们不禁好奇,在那个世界里人们都是怎样的组成成分。
在那个世界里,达尔文与爱因斯坦肯定是经常在一起饮茶的,他们情投意合,每日谈论宇宙的意义,世界的奥妙,谈论光与影的行动规则,顺便谈些对音乐的感悟。而三毛肯定经常与梵高,与芥川龙之介等在一起聊天,聊一聊梵高的儿子,聊一聊芥川龙之介的河童,再聊一聊三毛的撒哈拉。
这样想来倒也十分有趣。我们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经营着自己的人生,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当找到方向之后,我们便死去,去往另一个世界,与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组成兴趣小组。在那个世界研究这个世界的规则。
《河童》是一部对现世极尽讽刺挖苦和充满反抗意味的小说。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叛逆的思想。这对当时敌视社会的三毛来说,简直就是如获至宝。小说中,婴儿那句“我不愿出生”的回答,恰是在自闭与绝望中痛苦不堪的三毛的呐喊。
如果可以选择,当时的她也是绝对不愿意被生下来的。就算这世上有许多书籍供她阅读,有许多电影供她观看和思索,但曾经受过的屈辱和内心的煎熬都让她活不下去。
患了抑郁症的人是有自杀倾向的。自杀对于他们来说,就好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如果被人发现了则自杀失败,他们吐吐舌头不以为意,如果成功了,他们也就彻底得到了解脱。
我们经常责备那些自杀的人们,可是抑郁症患者并非是正常的人,他们是病人,那病已经并非心理疾病,而是生理疾病了。他们的生理结构出现了变化,所以他们将自杀当成了吃饭。也正因如此,当时的三毛才那样喜欢《河童》,她与河国的人一样,对自杀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也许从前,她对自杀还存有一份愧疚之心,但当看到《河童》里生活教对自杀的崇拜和歌颂,她则渐渐觉得自杀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些光荣的事情。但我们并不能说促成三毛一次又一次的自杀是因为这部小说,我们只能说自杀的种子早已在三毛的心中生根发芽,而这部小说只是为这棵小芽浇了一场细雨,助它不断成长。
芥川龙之介与三毛更相似的地方是,他也不喜欢学校,他说老师是“有处罚学生权力的暴君”。这又与三毛当时的内心不谋而合。这个世界上,我们总能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我们并不孤单。就算当时已经用高墙将自己围起来的三毛也一样不孤单,她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和芥川龙之介相识相交,相互攀谈。
芥川龙之介在1927年服毒自杀,日本文坛从此陨落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几十年后,三毛的自杀,又让中国的文坛损失了一个才女。
但我们始终相信,在世界的另一头,他们时常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