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避险:预警未来中国经济44个谜底》养伤至少需要8年(2)

大避险:预警未来中国经济44个谜底 作者:杨连宁


总之,告别了治标不治本的激素疗法,一个不可抗拒的大规模调整变革周期到来了。你问这个调整周期需要多久?我的回答是:至少8年!不长不短,叫做朱格拉周期。为什么调养至少8年?因为2003年以来变本加厉的透支与扩张持续了8年以上,因而养伤、补偿也需要8年。说具体一点就是,8年来形成的资产负债需要时间清偿,8年来过度投资形成的资产泡沫需要时间降解,8年来过度出口形成的过剩产能需要时间消化,8年来超发货币形成的通货膨胀需要时间吸收。因而,这个周期会长达8年以上。由于其特征类似于法国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发现的投资盛衰周期,所以,我们简称为朱格拉周期。

经济学家发现的周期波动,都以他们的名字命名。3年1轮的短期库存衰退,叫基钦周期;8年1轮的中期投资衰退,叫朱格拉周期;17年1轮的长期建筑业衰退,叫库兹涅茨周期。国内30年来有过3次大波动,每次都不少于8年,每次都与朱格拉发现的投资盛衰周期相似。第1轮周期的峰顶是1985年,谷底是1989年;第2轮周期的峰顶是1993年,谷底是1999年;第3轮周期已有2003年、2007年、2009年3次越来越高的峰顶了,谷底也姗姗来迟,可能是2016年吧?

人们常说要避免硬着陆,争取软着陆,似乎软着陆是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次优选择。一般说的软着陆,是指主动调整,用避免危机的主动调整实现顺滑转型。而硬着陆,则是指被动地等“靴子落地”,发生深而短的衰退。所以说,与短而深的衰退相比,软着陆是浅而长的衰退,也不见得代价一定更小,成本一定更低。为什么?因为危机就是转机,拒绝顺势而为的主动调整,把短痛拖延成长痛的,恰恰是害怕开刀的保守疗法,容易把急症拖成了慢性病。用谢国忠的话说,是把外伤捂成了内伤。软着陆不痛不痒,改革被一拖再拖。硬着陆摔疼了,改革可能会大刀阔斧呢,也说不定。

国内2009年的救市,躲过了2008年的硬着陆,却躲不过2011年开始的软着陆,对吧?但2008年那次,如果敢于借硬着陆之机开启改革,也许代价比现在低,复苏比现在早呢,对不对?所以说,长痛有时不如短痛,软着陆不一定比硬着陆更合理——比如,软着陆需要8年,硬着陆3年也能破釜沉舟地解决问题,你选哪一个?——假如泡沫只能破裂,靴子必然落地的话,情形恐怕更是如此。总之,要么,你要经历一连串小而缓降的衰退;要么,你要经历一次大而陡降的衰退。你不可能两个都能逃避过去。为什么?因为历史规律和市场法则不是这样的。

过热与转冷的盛衰周期,相当于人的“一顿吃伤,三顿喝汤”。历史上,美国与欧洲的投资盛衰周期,总是交错的。美国投资上升时,欧洲投资下降;但共同点是,所有行业衰退的起点,都起始于建筑业高潮的结束,建筑业的衰退周期远远长久于制造业。如今,中国与美国的周期也是交错的,美国开始复苏,中国开始衰退;但共同点仍旧一样,两国的衰退也都起始于建筑业高潮的结束,比如中国的投资下降,制造业下降,消费下降等,都起始于房地产与政府基建的退烧,对不对?

以上是周期性调整。说到结构性调整,更需要付出拨乱反正的大功夫。为什么?因为经济结构岂止是失衡,简直都已扭曲变形了。先不说产权结构上的国进民退,国强民弱,也不说分配结构上的国富民穷,东富西穷,城富乡穷甚至官富民穷,就说产业结构上建筑业的一业独大,房地产的一花独放,造成了市场失血,造成了产业空心化,明摆着是个严重的扭曲变形。国内建筑业的产业占比,高达40%以上。因而,建筑业成了领军各个产业的带头大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变得“过大而不能倒”了。可以说,周期调整之所以缓慢,是因为矫正结构太过艰巨;因而,周期调整的实质,其实还是结构的拨乱反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