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初,朝鲜和津巴布韦分别发生了两件事。朝鲜实施了货币改革,把旧币换成新币,规定最高兑换限额为10万朝币。超过此数的储蓄不允许兑换,实际上就成了一钱不值的废物。此举得到大部分穷人的拥护。但是立刻导致经济生活的巨大混乱,大部分交易都停下了,社会损失巨量财富,国家变得更穷了,因此又饿死了许多人。在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宣布把白人在企业里所拥有的股份分给当地人。前10年左右,穆加贝宣布剥夺白人农场的土地分给老战士,造成巨大混乱,经济倒退,失业增加,民不聊生。公平永远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人至死不悟。
之所以要选择,不是一边倒,因为光靠公平是没有饭吃的,一个社会的基础还是财富的生产。但是光有财富的生产而缺乏公平,社会又稳定不了。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已经说明二者必须兼顾。然而历史远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是谁在选择?又是谁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在高度集权的国家里,领导者的意志决定了二者的选择。像现在的朝鲜,也有类似的状况。金正日的健康出问题,改变选择的可能性变得现实。中国已经走出高度集权的状态,未来的方向固然领导者的观念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民众的态度已越来越有影响力。在民众的舆论起重要作用的时候,选择更容易偏向公平,在极端的时候可能完全放弃效率,最后走上贫困化的道路。这不但是一个逻辑的推论,也为许多历史经验所证实。中国的未来需要防止这种倾向的出现。
回答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点在哪里,必须从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出发。我们必须承认,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的欲望的无限性,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是一个社会能够存在的根本要求。即使主张公平至上的人也不会同意社会贫困,让穷人之间互相争夺。讲究公平的社会也需要一个起码的效率。现在需要回答的是效率靠什么得到。
这里要用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推导,即均衡价格是资源配置的必要信号。这是从非线性规划推导得出的,是一个基于数学的结果,它只加上极少几个假定,所以非常可靠。这三个假定是:第一,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服从收益递减(或收益函数的二阶导数为负);第二,人是关心自己利益的,即希望从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第三,生产者、消费者和一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之间信息是沟通的,相当于有一个拍卖市场。这三条假定只有第三条似乎有点勉强。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市场参与者的立场上看问题,我们都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的信息,主要是价格。想隔绝信息的传播是非常困难的,价格信息有自动传播的功能。
看起来这三条假定都能成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类社会都没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更深入地研究后发现,还有隐含的制度假定,即个人的财产权得到保护,有公正的司法系统,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而且自由的。简单地说,就是人权的确立。经验也说明,凡是人权得到尊重的国家都能享受繁荣;或者说,凡是人权被忽视的国家不但民不聊生,而且百姓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社会结构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