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春秋时期的混乱局面,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忧心如焚,主张推行社会伦理改革。他的主张包括断绝权力交易和消除当权者的剥削行为。他认为,发起并引导改革进程的,应当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伦理智慧,足以垂范的君子。
作为这些观念的倡导者,孔子被奉为儒家学说或儒家传统(Confucian tradition)的奠基者。儒者有很好的修养,他们希望宣扬并实现伦理政治的理想。历史地看,儒家构成了当时士阶层的一部分,当时的大趋势是士人积极从政、为执政者出谋献策。【士人从政在战国时期蔚然成风。尤其是公元前512年-前464年间,学而优之士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比国君更为活跃的角色(Hsu 1965:8)。据说孔子和他的很多弟子都属于士阶层(Hsu 1965:34-37)。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迫使执政者选拔有才干的人做官(Hsu 1999:572-583)。】
儒家教育旨在培养合乎道德和礼仪的生活方式。一些儒者把严格的宫廷礼仪扩展到社会领域和家庭生活。鉴于此,有人说孔子是拥护传统宫廷礼仪的保守主义者。有意思的是,孔子也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第七》)。但是,从根本上讲,他真的以传统礼仪的倡导者自居吗?
第一节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思想的主要典籍。此书并非出自孔子本人之手,而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校勘工作在孔子逝世后大概历时七十年。传世的本子极有可能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9年)写定。【在印刷术尚未发明的时代,学人阅读、记诵《论语》,然后凭记忆重写《论语》。这样一来,完全可以想象会出现一些彼此略异的版本。通常认为,今本《论语》是张侯本。】近年来,另一个出土的《论语》本子备受学者关注,它被认为比今本更早。【1999年出土了一部简本《论语》,被认为是最早的抄本。它出自河北石家庄一座具有2000年历史的(汉代王侯)古墓。此墓及墓葬可追溯至公元前55年。(译者按:原文如此。似有讹误。这里所说的简本《论语》实际上应当是1973年在河北定县[现名定州]八角廊村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的定州汉简《论语》。)】
《论语》有499个不连贯的小段落,常有重复和矛盾之处。由于经多人之手而成,书中对重要概念的解释也不一致。或许我们可以区分相对权威的段落(反映孔子的思想)和其他后人篡改或羼入的段落。【参见The Original Analects:Sayings of Confucius and His Successors,Brooks and Brooks(1998)。】也可以把《论语》视为一座宝库,我们可以从中洞见儒家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当然,不少当代学者--尤其是哲学家--把《论语》看成是一部开放的书。他们继续致力于重新诠释《论语》并把书中的思想应用到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