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特质(10)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 作者:(新加坡)赖蕴慧


中国哲学论说方式另一突出之点,在于偏好暗示性与启发式的意象、典范、类比、隐喻及例证。运用这些论说手段,不是为了描述、解释的精确性或表达的清晰性。论说时运用暗示、例证等方法,反映出中国哲学的关注点落在观念的阐明,注意挖掘观念隐含的意蕴以及探究它们的实际应用。论说方法跟理智探索的旨趣密不可分。频繁使用暗示性的方法,这样的进路意味着把解释与理解的重任付予读者。诚然,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总是要带入自己的观点。不过,一个充满诸如隐喻、类比的文本将鼓励甚至可能会要求读者的个体反省。因此,我们就不会惊讶于《庄子》阅读者的如下评论:《庄子》具有一种将读者吸入讨论并激其反思的力量。当然,并非只有道家文献有此特色。儒家的《论语》同样促使读者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不同进路与不同答案,想象对话发生的情境,反思信念与行为的理据。对每位读者来说,阅读这些文献首先是一种反思行为。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哲学不关心理论基础或哲学真理的阐明。不过,它们不是中国思想传统的唯一关怀,而且,对某些中国思想传统来说,它们也不是那么要紧的目标。请看一例。《庄子》第一章为《逍遥游》(Graham 2001:43-47),它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念:反思活动(即沉思和反省)具有自足的价值,即,它以自身为目的。反思活动不是委身于某个目标--如果有某个目标的话。【这也许要归因于中国哲学缺乏对形而上问题的兴趣,也就是说,没有兴趣讨论终极真理或最高实在。也可能出于一种认识论上的原因:即便有最高实在,也不可能知道它是什么。】反思活动被视为目的本身,而非仅为达到真理的手段,这就产生了很重要的问题:哲学运思的本性是什么?哲学在人类生活中居于何种位置?这不仅是挑战哲学旨在求真这一特定的哲学观,而且还凸显了批判性反思在人类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循此精神,它也激励读者反思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此外可能还要借用中国哲学的运思方式,从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以及个人的知识与信念。

延伸阅读建议

Fang,Thom  H.(1981)Chinese Philosophy:Its Spirit and Its Development,2nd edn,Taipei:Linking Publishing.

Fung,Yu-Lan(1947)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translated by E. R. Hughes,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Fung,Yu-Lan(1948)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edited by Derk Bodde,New York:Free Press.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