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流行的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是出色的诉讼题材剧作,讲述了一个像所罗门一样聪明的人判决释放了一个被控有罪的清白人。当20 世纪德国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看到这个作品的一个版本(它被改编翻译为德语)时,他对这个题材充满了强烈的兴趣,并在后来创作出自己的版本--《高加索灰阑记》。
元代的戏剧作品 不管有多少元代剧本遗存下来,也不管今天的人们如何仰慕它们,相对而言,几乎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如何表演的,也鲜有关于当时观众反应的记录。这也许是因为受过教育的人看戏被视为有失身份的事情。尽管如此,最近几年,学者通过认真研究,终于将一些关于剧场演出的信息拼接在了一起。
元杂剧由职业的男演员和女演员表演,有时男女演员都要出场饰演男女角色。有些女演员在宫廷里为私人进行表演,她们在上流社会的故事像今天影视明星的故事一样被人追捧。表演者组成戏班子,有些由女性领导。关于剧院的信息只有只言片语。
显然,剧院有一个裸露的舞台,舞台后部两边各有一个门,两扇门之间悬挂着一块画布。(这种舞台设置来自于中国北部的一幅壁挂, 约绘制于1324 年。)多数舞台似乎是供户外使用的,而且没有屋顶。会使用幕帘和一些道具,如刀剑和扇子,但没有任何使用布景的迹象。表演的大部分鲜艳色彩来自精致的服装。当时的艺术著作里说明了一些风格样式突出的长袍,很像现代的京剧。化妆也非常重要,而且以风格化的方式大量应用。
明代的戏剧
元代灭亡时,元杂剧已经取得十分卓越的成就,并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然而,随着明朝(1368-1644)的建立,汉族人重新成为皇帝。社会又恢复了传统的行为模式。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依然从事戏剧创作,但是他们倾向于使剧作越来越贴近精英权贵。戏剧因正统而趋向于华丽和矫揉造作,与原本支撑它的广大公众失去了联系。
元代的戏剧曾经充满活力,与观众联系紧密,现在成为了“书斋剧”,它强调诗句而排斥持久或有力的戏剧行动。明代戏剧作品的结构比元代的复杂得多。元杂剧的每一幕里只有一个演员歌唱表演,但明代戏剧允许一幕戏里有几个演员歌唱表演,器乐伴奏也变得更精致。
用这种复杂形式写就的最好的也是最早的作品,是高明(约1301-1370)的《琵琶记》。这部作品讲述一名妇女忠诚于家庭的故事。这名妇女的丈夫因为中了状元,娶宰相之女抛弃了她。《琵琶记》一面世就因为鲜明的人物塑造和优美的诗句广受欢迎。这个忠贞妻子的故事甚至传到百老汇,以音乐剧的形式上演,由玛丽·马丁于1946 年写成,也叫《琵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