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涌现了大量美国黑人的戏剧作品,大部分反映了民权斗争。阿米里·巴拉卡(Amiri Baraka,1934-)以《荷兰人》引起了戏迷们的注意,故事发生地设置在纽约的地铁,表现了在一个黑人男性和一个诱人的白人女性间的性别战争。他的作品《奴隶》(The Slave,1965)、《卫生间》(The Toilet,1965)和《奴隶船》(Slave Ship,1970)表现了黑人面临的政治、社会学和心理学上进退两难的局面。这二十年来重要的剧作有,卢纳·艾德(Lonne Elder)的《黑暗中老男人的庆典》(Ceremonies in Dark Old Men,1969),查理斯·戈登(Charles Gordone)的《无处逃身》(No Place to Be Somebody,1969),道格拉斯·特纳·沃德的《缺席的日子》(Dayof Absence,1970)和查理斯·富勒(Charles Fuller)的《一个士兵的戏》(A Soldier’s Play,1981),其中《一个士兵的戏》赢得了普利策戏剧奖。
1970 年美国的黑人戏剧联盟有超过125 个制作团体。然而10 年中只有少数团体幸存下来,但许多团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除了这些创作团体的出现,20 世纪70 年代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越来越多的黑人观众出现在百老汇剧院,这带来了一些很重要的商业性美国黑人戏剧作品,如《不要烦我》(Don’t Bother Me)、《我无法应付》(I Can’t Cope,1972)、《奇才》(The Wiz,1975)、《泡泡红糖》(Bubbling Brown Sugar,1976)。这股潮流持续到20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的热门,如《杰里最后的果酱》(Jelly’s Last Jam,1992)和《踢踏春秋》(Bring in’da noise, Bring in'da funk,1996)。
美国黑人戏剧艺术家持续在商业戏剧和非营利戏剧中产生影响。如乔治·C· 乌尔夫(George C. Wolfe,1955-),《色彩博物馆》(Colored Museum,1986)、《杰里最后的果酱》和《踢踏春秋》的作者导演,还执导了获奖作品《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的两个部分。1993 年至2004年,乌尔夫是公共剧场的艺术总监。2003 年,乌尔夫执导了《卡罗琳的零钱》(Caroline, or Change),用的托尼·库什纳创作的剧本。另一个美国黑人导演肯尼·莱昂(Kenny Leon,1955-),2002 年在亚特兰大建立了真色彩剧院,2004 年在百老汇执导了《阳光下的葡萄干》。
苏珊-劳瑞·帕克斯(Suzan-Lori Parks,1964-)、珀尔·柯立芝(Pearl Cleage,1948-)和谢莉尔·韦斯特(Cheryl West,1956-)是三个当代美国黑人女性剧作家,她们的作品涉及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问题,并且已经在地方剧院和替代剧场上演。
另一个美国黑人女性戏剧家是起亚·蔻蓉(Kia Corthron,1961-),她的作品以政治为取向。蔻蓉的作品包括《寻求成因》(Seeking the Genesis,1996),《力量联合体》(Force Continuum,2000)和《急速呼吸》(Breath,Boom,2001),已经在外外百老汇和地方主要剧场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