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2.2.全面抗战后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1937-1945)(3)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 作者:高维进


在这前后,郑用之、史东山、孙师毅、王瑞麟等著名故事片编导也陆续参加过新闻纪录片的剪辑工作。如史东山剪辑了记录武汉人民纪念抗战周年活动的纪录片《七七抗战周年纪念》及记录天主教徒祈祷抗战胜利的《天主教大弥撒》。孙师毅剪辑了《和平之应声》,介绍世界学联代表来华活动的情况。王瑞麟剪辑了纪录片《精忠报国》,介绍经武汉伤兵医院治愈的伤兵重上前线报效祖国的情况。还剪辑有记录冯玉祥、郭沫若等发表抗战演说实况的《抗战言论集》及以《抗日战绩》为总题目的专集影片,介绍对日作战中取得的成就。内容和《电影新闻》及《抗战特辑》基本相同,只是编选得较为精练、集中。

“中制”摄制的影片在大后方、香港、澳门都受到广大观众欢迎,起到良好的宣传抗战的作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抗战特辑》,在新加坡、越南、缅甸、菲律宾等地都上映过。通过中苏文化协会还曾运往苏联上映。通过纽约银星公司的发行,也曾在美国上映。《抗战特辑》第二辑在英国利物浦上映时,英国观众曾自动捐款 3万多英镑以支援中国的抗战。《抗战特辑》第一辑在日内瓦世界禁毒大会上放映时,其中我国政府收回汉口日租界,破获日人贩制毒品机关的镜头,遭到日本代表的严重抗议,但却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

1938年 9月,在武汉失守前不久,“中制”自武汉迁至重庆。在迁到重庆的最初两年中,“中制”在国民党的监视与限制、物质条件不足、日寇轰炸频繁等等不利情况下,仍坚持制作抗战影片。1939年起,增设了新闻影片部,由郑君里负责。他主持新闻影片部期间,除拍摄新闻影片《抗战特辑》第六集、《电影新闻》外,还拍摄少量纪录片。

郑君里及《民族万岁》

郑君里是著名进步戏剧、电影演员,后来又是著名的电影导演。抗战中期由他编导、韩仲良摄影,“中制”出品了纪录片《民族万岁》。这部影片报道西北地区蒙、藏、回、苗、彝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事迹以及他们的风俗人情、宗教活动等。其中蒙、藏、回同胞为前方将士捐献粮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岭中开山修路等,内容非常感人。郑君里等跋涉数千里,先后二三年,在西康、青海等地艰苦工作才拍摄完成。关于这部影片的拍摄,郑君里在《我们怎样制作〈民族万岁〉》一文中,除记述拍摄情况和经历外,还从新闻纪录片的拍摄方法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新闻纪录片的纪实拍摄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对瞬息即逝的人物神韵难以拍摄完美,影片看不到人物细微的感情活动,镜头也缺少变化。他第一次拍摄后,回到剪辑台前时,感到缺少些材料。于是在他第二次去青海补充拍摄材料时,按照编导台本的要求,特意组织了一些活动。经过一定的组织工作再去进行拍摄,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纪实中的戏剧化”方式。这是故事片编导拍新闻纪录片时常用的,如程步高在拍《上海之战》所述。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以后拍摄新闻纪录片时,常遇到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