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
抗焦虑症的药可以减轻焦虑,能明显让你放松,为你带来生命的春天,但它和抗精神病和抗抑郁症的药一样,只能治标。一旦停药,就会复发。更糟糕的是,如果这种焦虑源自一个实际的问题,你会发现在服药期间你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来解决问题。从某一方面来讲,焦虑是提醒你对生活做些调整的信息,而抗焦虑症的药却阻断了你获得信息的通路。此外,这些药都被滥用了。
抗焦虑症的药不像抗抑郁症或抗精神病的药会有不好的副作用,但长期服用,效用就会降低,还可能上瘾。
躁狂症
锂对躁狂症是很有效的。但这种药的主要问题是病人不肯服用它,因为他们喜欢保持躁狂的状态。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锂都被当做一种药来使用,但它会引发心脏病。澳大利亚的研究员凯德发现了锂的抗躁狂性,从而让它再次流行。但医生们从一开始就被警告说,要小心监控服用锂的病人的身体状况。你无法超越你的基因
生物精神病学的最后一个原则是基因性。这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敏感性是如此地对立,以至于它的卷土重来再一次震惊了我们。生物精神病学者怎么可能相信这样“未开化”的看法呢?让我们看一下一个虐童案件的解释。
安迪是一个两岁的孩子。只要他不听话,他爸爸史蒂文就会揍他,不是简单地打屁股,一旦动手打,就停不下来。安迪越哭,爸爸越生气,直到安迪不哭时爸爸才会收手。孩子通常会被打得鼻青脸肿或伤筋动骨。他妈妈把他送去急诊室,谎称是他摔成这样的,但史蒂文还是被逮捕了。
史蒂文在童年时也是如此被他爸爸打的,他还记得他爸爸说过,他的爷爷也是这样打他爸爸的。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种虐待儿童的循环是习得的。史蒂文打安迪是因为他曾被他爸爸打过,而他爸爸学会打史蒂文也是因为他被自己的爸爸打过。所以那些从小被父母虐待的孩子比没有被虐待的孩子,长大后虐待自己孩子的可能性更大。还有一个理论也能解释这种现象,但这种理论在社会上不太流行,所以社会心理学家就把它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