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的所作所为
另一种解释就是攻击性是遗传的,有攻击性的人有着攻击性的基因。这个理论说明,打孩子的人身上有这种基因。如果被虐待的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这个小孩长大后也会虐待他的孩子,不是因为他学会了,而是父母把攻击性基因遗传给了他。
史蒂文打安迪是因为他继承了这种攻击性基因,还是因为他从自己被打的经验里学会了这一套?怎样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我们相信基因能够改变某一个简单的特质,如眼睛的颜色。但基因能否改变侵略性的人格特质这种较复杂的东西?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仔细想想进化的对象是什么以及进化选择的是什么。
我认为基因和简单的特质,如眼睛的颜色,只是有间接的选择关系。进化保留它们是因为它们的主人比另一套基因的主人能更好地繁殖和生存。进化直接选择的东西是使基因主人比别人更有繁殖力、更有生存力的那些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是复杂的,如美貌、智慧、攻击性都在自然选择单上名列前茅。自然只关心那些能够直接完成“生殖成功”的模块,这意味着选择复杂的特质才是进化的正常机制。
分子生物学家却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进化。他们只聚焦于那些简单的特质和基因,因为基因可以测量很多次,能够重复得到同样的数据,正好符合科学界注重量化的风格。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对简单特质或其分子构成感兴趣,也不意味着简单特质的遗传性代表了较复杂的基本特质也是遗传得来的。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美貌基因,也不可能存在美貌的分子生物学。美貌基因的排列组合多如牛毛,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美貌仍是进化选择的目标,它和智慧、攻击性一样都可能具有遗传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攻击性基因”没什么好研究的,但攻击性的遗传性就意义非凡了。
人格究竟会不会遗传
美貌、攻击性、紧张、沮丧、智力等特质都是遗传得来的。但如果你找不到隐藏在人格特质后的那些基因的话,你又怎么知道它是遗传的还是习得的?其实这个看似头疼的问题却有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解决方法:研究双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