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7)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作者:贾容韬


“今天妈妈不在家,你跟着姥姥,一定要乖乖的,表现好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本来是个不乖的孩子,如果今天不惹姥姥烦,我就奖励你。”

“妈妈今天加班,你在家好好写作业,不要出去乱跑,不许看电视,做好了妈妈带你吃肯德基。”这句话暗示的是:“你从来不认真写作业,光想着往外跑,就知道看电视,今天如果破格表现好了,妈妈给你点甜头。”

以上两位妈妈的话的弊端在于,她们给了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不信任孩子。孩子会这样认为:我就是不乖,我本来就不懂事,我一直自控力差,我压根儿离不开电视。

第二,物质奖励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

不少家长把奖励当做诱饵,目的是让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行为来回报自己,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在培养孩子患得患失、虚荣浮躁的功利思想。

一个孩子为了一顿西餐、为了一次旅游去学习,而让他付出许多努力,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庸俗的奖励带不来高尚的动机,一个孩子为了功利而学习,他会爆发出多大的热情?他会有多持久的毅力?物质刺激可能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付出一定努力,一旦达到目的,奖励兑现了,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骤然下降,学习成绩也会跟着下滑。

再者,在功利思想的支配下,孩子把心思都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孩子把奖品当成了目的,却把学习当成了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学习的崇高意义、求知的丰富内涵被扔到了九霄云外,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能提高呢?

滥用奖励还会造成孩子对奖励产生依赖,无论父母要求做什么,都必须提供奖励,没有奖励就没有动力。长此以往,孩子还会把这种功利思想带到学校、带入社会。不管是什么人,对自己有任何要求,不给点甜头,统统不干。

第三,物质奖励让孩子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

为了得到某种奖励,孩子也会付出一定的心血。经过努力,达到了父母的期许,比如提高了多少名次。父母兑现了承诺,孩子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父母和孩子都高兴的事情。可悲的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永远不会满足。随着父母对孩子学习期望的不断加码,孩子往往达不到那个高度。这时孩子心里矛盾重重,希望获得奖励,却不能总取得理想成绩,孩子自然会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对立情绪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不会理想。随着一次次考试失利,孩子的挫败感越来越严重。慢慢地,孩子就会讨厌学习,甚至憎恨考试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