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第五章 中国式创造(1)

中国道路:一位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 作者:(意)洛丽塔·纳波利奥尼


中国式创造: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结合

“对于西方人来说,民主就像自助餐,你可以选择厨师,但是你不能选择菜品。对于中国人来说恰恰相反,做菜的总是同一个厨师,但是菜品不断丰富翻新。”中国著名的政策专家方宁(音译)这样解释东西方民主的区别。按照这一理论,中国最著名的厨师就是邓小平。邓小平不仅是一个厨师,还是一个天赋禀异的美食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道家常菜做成了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

1976年毛泽东逝世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极富争议的时期画上了句号。“文革”实际上是用暴力手段将西方的印记从中国的历史中抹去、将中华民族同过去封建历史再次联结起来的过程。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种强烈的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来源于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中国似乎深陷于对恢弘往事的回忆不能自拔。但是,中国如果想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世界舞台的焦点,就必须与时俱进。那就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改造,使其适应全球化进程。换句话说,厨师如果不想失业,就必须不断对菜品进行创新。

不断发展的民主

如果说今天的上海已经有了纽约的特色,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那么这一切必须归功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当代中国以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在亲历历史、创造历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哪怕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邓小平的梦想或者是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逐步实现。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呢?西方的媒体和政客仍然在把中国抹黑为一个受独裁统治压迫的民族,不断强调中国的社会不平等(这一点其实根本不存在),对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装作一无所知。然而,中国正在享受、庆祝着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葛艺豪自1987年以来就一直生活在中国,他对中国有自己的看法:

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在过去30年中成功地应对了各种挑战。他们在对国有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经济进行改革的同时,没有造成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大动荡,起码对国有企业来说如此。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5年,国有企业的员工数只有5 000万。这一过程导致了很多原有政策的改变。人们的养老不再由单位负责,原有的医疗体系也受到了冲击。但是,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人们也获得了财产权,比如拥有了自己所居住房屋的产权,或者自己创业经营的权力。这样,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造被赋予了人文的内涵。让我们对这一变革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考量,以此把握中国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化所传达的信息,并借此对西方一些模式化的观点提出质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