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我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经济……航空货运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行业……就连接美国和欧洲的交通来说,货运航空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如果西方国家想检测出我们的炸弹装置,就必须采用更加高级的安检设备。这将是一笔巨额开支,会让已经危机重重的西方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几个月前,基地组织就曾经对这一袭击进行试验,把一枚类似的爆炸装置送上了从迪拜国际机场起飞的UPS货机,造成两名飞行员当场死亡。反恐机构当时没有发现幕后黑手是基地组织,声称事故是由机械故障导致的。
好在这一次,沙特情报机构提前听到了风声;在得到确切情报之后,通报给了英国和迪拜的反恐机构,这两个反恐机构的官员才得以了解恐怖分子将要把装有炸弹的包裹从也门经由欧洲寄往美国。安全人员在英国诺丁汉市东米德兰机场截获了第一个爆炸装置,当时,这架UPS货机刚刚从科隆飞来,在短暂停靠之后就将飞往美国。第二枚炸弹则是在联邦快递位于迪拜的转运站里截获的。虽然没有官方消息证实,但是根据法国内政部长的说法,如果再晚17分钟,其中一枚炸弹就会爆炸。
尽管这次恐怖袭击明显失败了,但是基地组织则认为这是巨大的成功。杂志中声称:
“这次代号‘灾难’的恐怖袭击的成本只有区区4 200美元:两个150美元的诺基亚手机,两台300美元的惠普打印机,还有运输费、交通费和一些其他费用。从时间上看,从策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也仅有3个月。但是站在敌人的角度上看,虽然他们声称他们挫败了这次恐怖袭击,但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将花费数十亿美元来升级安检措施。我们把这叫作四两拨千斤。”
对于“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的恐怖组织来说,“四两拨千斤”的策略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这些人根本用不着真的炸毁一架飞机。他们只要逼迫西方国家付出昂贵的代价,就赢了。
对于基地组织来说,“灾难”行动的宣传价值要远远大于恐怖主义活动本身。基地组织主动公开具体的袭击方式和行动计划,主要是想展现自己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敌人的致命弱点,妄图号召其他人能够加以效仿。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强化了对于恐怖行动的原则和话语权。这就是那些杂志中华丽的辞藻派上用场的地方:它们就像狄更斯的小说一样,充斥着胶着又出人意料的细节,让人过目难忘,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广泛传播,最终基地组织会招募到更多的恐怖袭击者。事实证明这一策略确实收到了效果。2010年12月,9个年轻人计划炸毁伦敦股票交易所、大本钟和美国驻伦敦使馆。他们被逮捕的时候,警方在他们口袋里找到了两期《灵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