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西方对像基地组织这样的恐怖组织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如果打击的对象是一支常规的武装力量,那么就算它的力量是基地组织的1 000倍,恐怕也早已溃败了。问题是,基地组织和其他类似的恐怖组织在这10年里将网络扩展到全世界60多个国家。要知道在此期间,本·拉登、奥拉基等一系列恐怖组织头目纷纷被击毙。究其原因,这些恐怖组织的网状结构让它们比较容易地进行调整,完成组织架构上的新陈代谢,同时它们深谙去中心化之道。我们不妨从这些恐怖组织的成功之道中,学习怎样采用合适的组织架构来应对困境。
约翰·阿奎拉博士是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防务分析教授,过去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基地组织一类具有韧性的组织。他是一名重要的思想家,跟同事戴维·洛法特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现实世界的网络化战争方式”的术语,描绘了21世纪冲突的主要形式。
阿奎拉说:“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件事情的成败,不论是出于战争还是和平的目的。比如那些使用流水线的机构,可能会采用一些特定的流程进行生产,它们的管理结构就会跟这些流程相对应。20世纪50年代的商业管理层级和如今军队的‘上级指挥下级服从’的模式,都反映了相互对应的组织运行模式。”
“大约20年之前,趋势就已经表明,网络这种组织形式将会在战场上带来新的组织架构,从而改变战争的形态。军队的组织结构和军事行动的节奏也会因此改变,因为你和敌人的组织形式将决定战争会怎么打。”
基地组织之所以成功,第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网状分支模式。这样的基地组织更像是一个全球性的共同组织原则,一个开源的品牌,而不像一个正规组织。对于很多目标不完全相同,但各自的目标之间多少有重叠的本地化恐怖组织来说,“基地组织”这一品牌非常有吸引力。一旦正式加入基地组织,这些本地机构就成为恐怖主义的一部分,同时在当地传播了基地组织的声望,扩大了它的影响力。“萨拉菲斯特呼声与战斗组织”是一个尼日利亚的反政府组织,因为加入了基地组织而成为其在北非的分支;一个极端的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分裂势力成为了基地组织在马来半岛的分支。这些本地化组织的加入让基地组织的势力真正实现了全球化,同时这些组织也分别有自己的专长,深谙本地历史,人员构成独特,还拥有某些特别的技能。例如,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主要负责招募本土美国人加入全球自杀性袭击的运动,而《灵感》杂志只是诸多手段之一。
这些恐怖组织关系松散,自成一体,相互联系,各有专攻,而一些与其不对称的武装力量也有这些特点,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将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组织中,各个小分队不是由传统的指挥架构相互联系起来的,联系它们的是临时而非正式的、有重合的社会联系,可以说它们不像一支海军陆战队,更像是篮球场上临时凑成的球队。各个队伍构成一个网络,但是每个队伍规模很小,这样能够充分保证活力。同时,就算组织中10%~20%的成员被消灭,网络的多对多结构还是能够保证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阿奎拉略带讽刺地说:“不知道我们到底击毙了多少位基地组织三号人物,在它的网络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三号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