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恐怖组织成功地将战争的胜利目标缩小:它们不追求常规意义上的战斗胜利,它们追求的是羞辱敌人,让敌人疲于奔命。对于它们来说,跟传统上一个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势均力敌就是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们可能会长时间潜伏,但是突然间采取爆发性的高强度攻击,例如“灾难”行动。这种攻击方式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伤害敌人,更是要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这样方能显现敌人的无能。
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就是这种模式,大约一两千黎巴嫩真主党士兵挑战了10万以色列士兵,在一场无情的空战中取得了胜利。阿奎拉说:“在战争的第一天,真主党发射了200枚火箭弹;而在战争的最后一天,他们还是发射了200枚火箭弹。绝大多数以色列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认为是真主党获得了胜利,因为他们支撑到了战争结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将所有人分成三四个人的小队,总共有几百个小队,分头行动发射喀秋莎火箭弹,之后再隐藏起来。这种策略我们称为‘打了就跑’。而这就是阿富汗、伊拉克等地敌人的战斗模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在采用这种方法。”
当那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战士没有参加战斗的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将他们跟普通老百姓区分开来。特别是这二者之间有着那么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本土、文化、宗教甚至血缘上的纽带。我们的士兵没有办法将敌人找出来消灭。而这种化整为零的斗争方式还有其他好处:不需要有很强的后勤保障,还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部队将来的战斗能力。同时,我们作为常规力量,在打击敌人的时候很有可能误伤平民。一旦发生这种错误,对于整个战争和舆论的后果都是灾难性的,战争的话语权很可能会易手。
此外,不管多么危险,恐怖组织必须时不时地发动像“灾难”那样的恐怖袭击来“冒个泡”。虽然很危险,但是这样做能够起到广告的效果,证明组织仍然具有生命力,在招募人员的时候,也能证明自己并非光说不干。更重要的是,这种攻击让敌人疲于奔命,而这正是恐怖分子喜欢的战争模式。阿奎拉说:“基地组织的环球网络动不动就对我们发动攻击,让我们焦头烂额,这些人希望我们会因此到处‘主动出击’,疲惫不堪。这就像当年穆罕默德·阿里对乔治·弗里曼那场拳赛中,阿里的策略一样。”
在美国,政客们常常讨论为什么基地组织没有在美国本土再发动一次像“9·11”恐怖袭击事件那样的公开袭击。原因很有可能是:它不需要。因为它已经成功地将美国卷入一场长达10年、花费美国及其盟友数万亿美元的反恐战争中了。我们在这场难称完美的战争中拖得越久,无效的攻击越多,我们自己就越疲惫;而对于基地组织而言,这正中下怀。
恐怖组织为了提高自己发动袭击的成功率,开始采用一种全新的攻击方式。阿奎拉称为“集群攻击”。在这种模式中,恐怖分子分成小组,在完全不同的区域对非军用目标同时发动攻击,让安防人员防不胜防,有时候甚至根本就没有安防的保护。这种模式一开始是用来威慑单个、强大的侵略者的。“2008年在孟买发生的大爆炸,10个恐怖分子两两分组,同时在城市的5个地方发动攻击。印度是一个比较富有,而且军事实力比较强的国家,但是对于这种攻击也完全没有办法。整个城市瘫痪了两天,200人丧生,给整个社会秩序带来根本无法评估的影响。之后类似的恐怖袭击会以此为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