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要多试几次,但是总能掌握这个小把戏。我们是怎么做到的?虽然我们主要通过视觉来认知我们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但我们同时拥有一套对身体所在空间的感知能力。比如,在某一个时候,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我们的手和脚在什么位置。一种特殊的神经末梢,即本体感受器或者肌梭,遍布于我们整个身体,并且不断将位置信息用接力的方式传回大脑。接下来,大脑将回传的位置信息与视觉和其他感官的信息综合整理,得到一个综合的结果,即我们对于自己身体在空间和周遭事物中所处的位置。所以就算我们没有看到自己的手脚和躯干,我们也能够感知到它们的位置。
阿明为电网设计的传感器还是无法与人体的神经末梢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将所有回传信号融合起来还需要另外一个先决条件,即在系统内部压缩和传播数据的新型信息协议。
SCADA系统和电网出现的问题告诉我们,一个大规模系统的适应性取决于其内部核心的信息协议是怎样设计的。信息协议是系统的通用语言,它规定了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信息按照怎样的方式沟通。如果使用的信息协议缺乏弹性,或者跟某一些软件硬件绑定过死,整套信息协议很容易过时。因为绑定的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很快,没过多久就会被新技术取代。SCADA系统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它采用的中央控制系统还是大型计算机时代的产物。
另一方面,互联网协议,即TCP/IP协议(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则带给我们一些好的启示。这一协议基于数据包,设计简洁精巧,层次分明。上一章我们对此已经稍有提及。为了简化起见,你不妨把这一协议想象成一个沙漏,下层是连接到互联网的种类繁复、不断增多的各种硬件,从iPod到机器人到未来未知的发明创造。沙漏上层是对应的软件,同样也是种类繁复不断增多,从手机应用到微博到未来的各种新软件,它们也会连接到互联网上。而在两者中间是沙漏的腰,这就是一个简单且不会轻易修改的信息协议,它的作用是保证网络上各种数据包的顺畅沟通。不论是写一款新程序,还是设计一款内置互联网的新硬件,只要应用了TCP/IP协议,就能够在互联网上自由沟通。
在这种方式里,TCP/IP协议就像是字母表,运用这些基本的元素能够表达各种千奇百怪的点子,并将这些点子综合利用,而这些元素本身是不变的。这些协议的设计者在设计TCP/IP的时候,估计也没有办法想象到未来会出现iPad(一款苹果公司出品的平板电脑)或者Facebook(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但是他们如此之天才,他们设计的协议根本就不用考虑未来新发明的特殊要求,只要这些新发明能够应用这种协议,并且通过这种协议实现相互之间便捷的沟通即可。(再打个比方,SCADA系统则是把字母表中字母之间的组合固定了下来,信息和想法之间的沟通因此受到了很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