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亿种活法》1995-2009报业变局:才青春就老去?(1)

十三亿种活法 作者:宋石男


1995-2009报业变局:才青春就老去?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中国报业也悄然酝酿变局。

破格第一步由蜀人先行。1994年底,中国第一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问世,东家是《四川日报》。创办者席文举将该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并称:“市场需要不需要,读者喜欢不喜欢,是衡量我们办报的标准和试金石。”

《华西都市报》一举成功,都市报旋即风靡全国。在广州,《南方日报》创办了《南方都市报》;在福州,《福建日报》创办了《海峡都市报》;在石家庄,《河北日报》创办了《燕赵都市报》;在武汉,《湖北日报》创办了《楚天都市报》……到2005年,全国的都市类报纸达到287种,平均期印数4852.3万份。

都市报的崛起,意味着中国报纸走向商品化,也真正开始重视读者需求。此前多年,读者在办报者心中常是隐身人,办报者考虑最多的是“党”,或者“天下”,但很少有“人”。都市报的崛起,也可说是报纸的“人的回归”。

中国报业产业化进程随之加速,以都市报的资金输血为主要支撑,各省市的报业集团陆续落成,“传媒上市”“传媒经营多元化”“传媒重组”等也成为热议话题。

但在“产业化”过程中,除了少数媒体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外,更多的报纸渐渐失去了作为公器的媒体责任。不觉中,严肃的、有深度的新闻绝尘而去,只剩下猎奇的社会新闻、八卦的娱乐新闻、快餐化的消息新闻。

报纸本应是社会的麦田守望者,现在却成了大剧院的表演者,或麻木不仁的旁观者。报纸本应像雨水和阳光一样促成绿色的诞生,现在却让人的心脏变成冰箱。

然而,报纸也有委屈。他们要说,新闻娱乐化是因为受众需要娱乐。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我们就生产光。麦克卢汉说:“工业世界大量的娱乐和公共生活,是工业人内心生活的无意识表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