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日本近代文论的系谱、构造与特色(2)

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远


日本近代文论的形成,既有文学革新与文学改良的动机,也有思想启蒙的诉求,更有政治功利的色彩。不同的理论家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推动了传统文学与文论的近代转型。

从纯文学角度来看,在一千多年间的日本古代文学史上,和歌、连歌、俳谐、物语、戏剧等各种文学体式都有一个自然、平缓的发展演化过程,从未没有经历过明治维新之后那样巨大的转折。以贵族文人、出家隐逸者、市井町人为主体的日本古代文论家,都以“物哀”、“幽玄”、“寂”为基本的审美价值取向,较少政治功利目的,在文论方面也没有出现理论观念上的巨大跳跃。进入明治时期,随着西方文学的大量译介,日本传统文学从创作实践到创作观念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于是在明治二十年即 1880年之后,开始出现传统文学改良论的思潮,一些诗人、歌人、小说家、戏剧家、理论家纷纷撰文,提出引进和借鉴西洋文学,对传统进行革新和改良。例如,外山正一在《〈新体诗抄〉序》(1882)中,最早明确提出和歌、汉诗已经不能充分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应该引进西洋式的新体诗;小室信介力主稗史与戏曲的改良,呼唤“日本的莎士比亚”的出现;末松谦澄在《戏剧改良意见》中以西洋戏剧为参照,提出了改良日本歌舞伎等传统戏剧的构想;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1886)和《我国的历史剧》(1894)等著述中,以写实主义为中心,更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小说、戏剧改良方案。

与谢野宽在《亡国之音—痛斥现代无大丈夫气的和歌》(1894)一文中,认为日本传统和歌缺乏“大丈夫气”,提倡有“大丈夫”气、有“崇高”之美的格局宏大的和歌;正冈子规在《俳谐大要》(1895)等一系列著作和文章中,系统地提出了以“写生”为中心的俳谐(俳句)革新的方法与途径,接着,大须贺乙字和河东碧梧桐则进一步提倡“新倾向”俳句。总体看来,大部分文论家在主张引进西洋文学、革新旧文学的同时,也强调文学传统的连续性和传统文学古典性的保持和延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