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门槛上的民国》第一章 无法和谐的开始(2)

门槛上的民国 作者:金满楼


随着地位的上升,孙武独断专横的作风也日渐暴露,他不但居功自傲,而且还不时排挤打压其他革命团体的成员,就连同属“共进会”的同志,也不例外。孙武的做法引起了部分革命党人的极大不满,他们私下里议论孙武:“做了几天新官就瞧不起人,要是长久下去,那还得了吗?”

没过多久,黄申芗也加入了这部分人,并进而成为“倒孙”事件的主要谋划者和实际领导者。这,恐怕是孙、黄二人相交之初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孙武生于1880年,曾入武备学堂从习军事,后任湖南新军教练,并于庚子年参与唐才常“自立军”举义。据说,孙武在湖北发展革命时,常有人误认为他是孙文(即孙中山)之弟,而孙武亦笑而不语,不多作辩白。

孙、黄之交,渊源颇早。1906年,“日知会”成立,孙、黄均为这个革命团体的会员。“日知会”被破坏后,孙武流亡日本。在日期间,孙武先是加入了同盟会,后因不满孙中山、黄兴专注于华南起义的做法,而于1907年8月与四川张百祥、湖南焦达峰、江西邓文翚等人在日本东京另组“共进会”,准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络会党发动反清起义。1908年后,孙武回国,随即以“共进会”的名义在湖北开展革命活动。

在运动会党与革命士兵的过程中,孙武再度与黄申芗重逢,而后者此时已是湖北革命团体“群治学社”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前均是“日知会”会员,孙武随即邀请黄申芗加入“共进会”。此后,“群治学社”中的一些鄂籍成员也陆续加入。在黄申芗的引荐下,其他一些革命小团体如黄元吉、汤舜卿的“文学研究社”,丁仁杰、萧国宝的“自治团”,李建中、梁维亚的“武德自治社”,向海潜、李绍白的“群英会”等也都相继加入了“共进会”。

1910年4月,湖南长沙发生“抢米”风潮,“群治学社”打算趁机发难,后因消息走漏而事败。作为“群治学社”的主要负责人,黄申芗逃亡上海,“群治学社”也被迫易名为“振武学社”,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上千人。

黎元洪时任湖北新军协统,他探得“振武学社”的消息后,为防止事变,便将社长杨玉鹏开除出营。“振武学社”又被迫更名为“文学社”,蒋翊武被推为社长。至1911年7月,“文学社”成员已近三千人。

与此同时,孙武、张振武等人领导的“共进会”也在湖北新军及会党中联络了两千余人,成为与“文学社”并存的一支重要革命力量。经数次会谈,湖北的两大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就在武昌起义爆发的前夕,“文学社”与“共进会”举行联席会议并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孙武被推为起义部队的参谋长。革命成功后,他当上了湖北军政府的军务部长,算是实至名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