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申芗却没有这样的幸运。论资历,他是“文学社”前身“群治学社”的主要负责人,与孙武同时参加过“日知会”,称他为资深的革命元老也不为过。可革命爆发时,黄申芗因清廷的通缉而流亡上海、安徽、江西等地。待他赶回武昌,军政府中的座次早已排定,这位首义的“迟到者”,仅被委任为民军第七协第十四标统带。
按理,孙、黄交往甚早,先前的合作也算融洽,应有一番旧谊。但黄申芗去军务部向老朋友、新上司孙武致谢(“谢委”)时,孙武却打着双赤脚,大咧咧地坐着,昂然不动,傲气逼人。见黄申芗来后,他只远远地问道:“你来了--很好。委札接到没有?”黄申芗不曾想自己会受到如此待遇,只好强忍怒气说:“接到了。我特来谢你的。”孙武对黄申芗的态度很不满意,他哼了一声,说:“标统不小啊,在满清,那是要戴蓝顶子[1]的,你要好生的干,听着没有?”
黄申芗出去后,气得肺都要炸了,他跟身边的人愤恨地说:“尧卿(孙武的字)得意忘形,连老朋友都不放在眼里--我非杀了他不可!”
经多次苦战后,黄申芗升任第八协统领,不久又调任湖北副总统府近卫军第二协统领,负责武昌城内的治安和都督府的保卫工作。令黄申芗感到恼火的是,近卫军统制高尚志原是他主持“共进会”会务期间亲自任命的十二个“大都尉”之一,其资历与能力远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如今却成了他的顶头上司。由此,黄申芗不免心怀不满,并认为这是孙武在背后故意捣鬼。
同志间的猜疑加上孙武的跋扈,最终引发了前文所述的这场大风潮。事后,逃到汉口的孙武开始还口口声声地说要调兵平乱,但此时他早已失去了革命士兵的支持。在根本无兵可调的情况下,孙武不得不发表辞职声明,滚蛋了事。
此时,湖北都督、临时副总统黎元洪正冷眼旁观。革命党人出现内讧,这是他所乐见的,原因很简单:黎元洪的人品固然不坏,但他只是一名循规蹈矩的旧军官,而决非以身搏命的革命者,对于革命或者说造反这种勾当,他始终心有抵触,甚至深恶痛绝。就在举义当晚,他还亲手杀死了前来联络革命的工程营士兵周荣棠。
至于那些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起事的革命者,他们对这位逼出来的前清协统也无好感,只是起义时事起仓促,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才匆忙间将公器相授,一旦危机过去,迟早还要闹出乱子乃至搞“二次革命”甚至“三次革命”的。
武昌起义胜利后,黎元洪虽然被推为湖北都督,但当时坐镇武汉的主要军事将领其实是人称“首义三武”的孙武、张振武和蒋翊武。在革命形势尚未明朗之前,“三武”尚能与黎元洪通力合作,但在民国成立、各地局势日趋稳定后,军政府内部甚至革命党内部就不免罅隙丛生并明争暗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