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门槛上的民国》第二章 君宪,共和?--被抹杀的程序(8)

门槛上的民国 作者:金满楼


11月30日,袁世凯再派密使刘承恩、蔡廷干过江,与黎元洪展开新一轮的谈判。就在当天,各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3]召开第一次会议。为使黎元洪获得与袁世凯谈判的对等地位,“各省代表会”当日议决:以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黎元洪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务。

经谈判,南北双方达成第一个停战协议:从1911年12月3日至12月6日,停战3天[4]。

停战期间,各省代表主要议决了三件事:一是同意与清军暂时停战,接受袁世凯所派代表唐绍仪与黎元洪或黎元洪的代表进行和谈;二是通过了由雷奋、马君武、王正廷三人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三是议决“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会议进行之时,江浙联军于12月2日攻占南京的消息传来,代表们大为兴奋,随后又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各代表在七日内齐集南京,届时有十省以上代表报到,即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在此之前,仍认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有代表各省军政府之权。

由此,武昌首义地的光环逐渐隐退,鼎革之际的政治中心开始向东南转移,这就是资源、信息与人气更为旺盛的上海与南京。

三、打是为了更好地谈

汉阳之役,冯国璋立得大功。据称他在得知自己被清廷封了“二等男爵”后,竟然感动得大哭起来,说:“我一个穷小子,现在竟然封了爵了,这真是天恩高厚,一定要为朝廷效力。”之后,冯国璋再三向袁世凯请命,要求乘胜追击,一举拿下武昌。但令他费解的是,袁世凯却下令不打了。

对袁世凯的议和之举,冯国璋很不理解。在他看来,北洋军攻下“革命老巢”武昌不过在指日之间,为什么非要在这节骨眼上停战议和?退一步说,即便要议和,拿下武昌再议岂不是效果更佳?或者,趁此机会一举平定,立下不世功勋,又何须议和呢?

因此,冯国璋才罔顾袁世凯的停战指示而下令继续炮轰。袁世凯得知后勃然大怒,随后连发七道电文,命冯国璋立刻停止炮击,以为双方的谈判创造良好氛围。即便如此,袁世凯还不放心,他随后又将冯国璋调回京城充任禁卫军统领,前线总指挥改由另一员心腹大将段祺瑞出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