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门槛上的民国》第三章 法统,争权?--定都酿成大风波(4)

门槛上的民国 作者:金满楼


就连革命派刊物内部,如《民立报》、《神州日报》等也对“举袁”之说颇为提倡,其相关报道、短评及社论均不难找到。另外,列强的态度也是重要的一环。英国公使朱尔典即直接把“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作为斡旋南北议和的条件。莫理循在南下上海时,曾对革命党人多次吹风,任命黎元洪或孙中山作为民国的总统,不能指望得到列强的早日承认。因为孙中山对中国现状一无所知,黎元洪则在外省毫无地位,言外之意,孙、黎二人将无法掌控局势,这显然不符合各国的在华利益。

袁世凯就不同了。老袁之前的从政经历及成就,已显示出比国内其他任何政治家更高的治国才能。也只有他,才能让列强感到放心。由于其表态过于露骨,莫理循甚至受到中外各方乃至上司的批评,但莫理循的言论,无疑是英国官方意见的反映。

由此,孙中山虽然已宣布就职,但这一事实既没有改变“虚位待袁”的决议,也未能对革命党人的思维定势有所触动。在众人眼里,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换言之,孙中山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虚位待袁”、有名无实的“临时大总统”。而事实上,孙中山“在位”的40多天里,整个南京临时政府也都是名不副实。

革命元老张继曾说:总理在临时总统期内,诸事由克强(黄兴)作主……群众开会时,总理偶参加,仅坐会场前列,并未特置台上坐位。而诸同志仍呼为“先生”,甚少呼大总统。胡汉民也说:时战事未已,中央行政不及于各省,各部亦备员而已;独克强兼参谋总长,军事全权,集于一身,虽无内阁之名,实各部之领袖。

兼为革命党与反对派的章太炎,他的话就更刻薄了:总统之选,非能自庸妄陵猎得之,必其尝任方面与为国务官者,功伐既明,大略既著,然后得有被选资格。其话里话外,仍在“举袁”而暗讽南京众人为“鼠窃狗偷”。

1912年1月下旬,当和议陷入僵局而孙中山突然抛出五点“要约”时,其昔日的“左膀右臂”、刚从狱中死里逃生的汪精卫竟直斥孙中山:“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的职位吗?!”

孙中山抛出五点“要约”是有原因的。当时,“清帝退位”的各项条款大体就绪,只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尚待解决,那就是:清帝统治权“消灭”之后,北方政权将如何产生?而在建立新政权时,南方与北方,究竟谁是正统?从法理上说,这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