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门槛上的民国》第三章 法统,争权?--定都酿成大风波(3)

门槛上的民国 作者:金满楼


因为种种原因,多数总长并未真正上任,如江浙立宪派的张謇、程德全、汤寿潜等人。孙、黄等人对此倒不介意,因为他们采取的本就是“总长取名,次长取实”的策略,次长多为革命党人担任(陆军次长蒋作宾,海军次长汤芗铭,司法次长吕志伊,财政次长王鸿猷,外交次长魏宸组,内务次长居正,教育次长景耀月,实业次长马君武,交通次长于右任),这样反而可以免去掣肘之虞。

话虽如此,由于存在时间短、经费奇缺等诸多原因,南京临时政府当时可做、能做、已做之事并不多,特别是在清帝退位已成定局之时,更是如此。按之前各方的约定与默契,清廷发布退位诏书的次日,孙中山即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袁世凯随后被举为临时大总统。

革命的果实被人如此轻易夺去,孙中山及众革命党人的心情是复杂的。而这种复杂心绪的背后,则是一种难言的酸涩、苦闷与无奈。赴上海之前,已任广东都督的胡汉民曾劝孙中山留在南方整军经武,假以时日,以武力推翻清廷(乃至袁世凯)。孙中山却说:袁世凯之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两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

黄兴写信劝袁世凯反正时,免费奉送了几顶“华盛顿”、“拿破仑”的高帽子,但对袁世凯这个人,他并不了解也不曾有机会去了解,因而对袁世凯的顾虑与幻想,兼而有之。

在黄兴看来,像袁世凯这样的权臣(能臣),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必定有十二分的了得手段。假如袁能帮助革命党推翻清廷,就算让他当总统,任期也不过数年,届时可以把他选下去。但要是袁世凯不肯反正,而效仿曾国藩扶持清廷击败革命军--这并非没有可能--如此一来,战火相连,革命前途未卜,恐怕连光复的土地也要失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利用袁世凯搞垮清廷,走一步看一步,待机而动。

这种想法,不仅黄兴有,大多数革命党人也如此想,其中恐怕也包括孙中山在内。

最主要的是,作为南方阵营的准代议机构,“各省代表会”在孙中山回国之前已达成决议,“虚大总统之位以待袁世凯”。这样的表述首提于汉口会议,并在之后的南京会议上得到确认,这也是孙中山所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由此,历史的结论似乎更倾向于:孙中山无所谓“让”,袁世凯也无所谓“夺”,双方都是按之前的约定与默契行事。如此,所谓袁世凯“窃国窃位”,更像是革命党人失败后的情绪宣泄而无事实之根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