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在进行政治运动的同时,解决经济问题的思想主线是“抓革命,促生产”。在《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中,政府提出:“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三线”的范围,一般的概念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为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共13个省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在1965年的基本建设总投资133.99亿元中,三线建设占了42亿元。
三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改变了中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工业布局不合理等状况。当然,也存在粗放式经济建设与浪费等现象。
1967年7—9月,毛泽东在视察华北、中南、华东地区时指示: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要实现大联合;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到1969年,全国工农业改变了前两年的下降趋势。全国经济形势稍趋稳定后,毛泽东考虑把生产搞上去。
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毛泽东让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周恩来为纠正一些错误行为而努力,他支持调整经济建设计划,扭转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局面,恢复文教科技部门的正常工作。
经过1972年和1973年两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都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发展的好局面,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968亿元,比上年增长9.2%,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10.2%,钢产量比上年增长7.9%。1973年是“文化大革命”以来中国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
1975年,由于周恩来病重,毛泽东让邓小平出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经济整顿的重点首先是整顿铁路。当时,全国大多数铁路部门都在进行政治运动,出现了极大混乱。徐州、南京、南昌等铁路局发生了运输堵塞现象,严重阻碍了津浦、京广、陇海、浙赣四条大干线,积压的货物堆积如山,旅客列车经常晚点。铁路的混乱直接危及工业生产和城市人民生活。邓小平决心抓住铁路这个影响大局的全国经济薄弱环节进行整顿。为此邓小平经毛泽东同意,于1975年2月25日至3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工业书记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整顿铁路问题。经过两个多月的整顿恢复,到4月份,过去严重堵塞的铁路全部疏通,全国20个铁路局有19个超额完成了国家的计划,全国铁路平均日装车数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列车正点率大为提高。铁路的整顿带动了全国工业生产的好转。1—4月份,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74年同期增长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