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虽然讴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实际上,阴山在通常情况下起不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作用,反而是北方民族的发祥地与居住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里一直是精耕农业区的北部极限。
南北走向的山脉,比较重要的主要是贺兰山、六盘山与横断山。特别是位于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北部的横断山脉,与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部的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及西部的喀喇昆仑山脉一起,从四周托起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构成了中国三级台地的最高一级,平均海拔4000—5000米。被视为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国两大河流——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
还应该提到两座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和祁连山,前者是对欧亚大陆历史形成过重要影响的突厥人的发源地,后者曾经是白种人大月氏部族的居住区。匈奴帝国时期,祁连山也是其重要的牧场之一,因此,在战败失去祁连山地区之后,匈奴人的民歌中才出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的词句。
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台地,自东向西,一级高过一级,这决定了中国境内的主要河流多数是自西向东奔流的。中国古人对此地理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传说在远古时代,共工与颛顼争夺最高领导权失败,愤怒中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将这一支撑天的大山撞倒了,导致了天向西北倾斜、大地向东南倾斜,因此天下的大河皆向东流。中国古人编造这样的传说显然是为了解释这一地理现象的。
中国的河流,按照水系分,主要有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七大水系,总体而言,都是自西向东流,其流域占据了中国东部的绝大部分地区。在中国西部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河流多是季节性的和内流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新疆的塔里木河。
大河都向东流,使大河发挥着沟通东西、阻遏南北的作用。在历史上,大河经常被割据政权利用为防御的天险,因此也就经常成为南北对峙政权的边界。北宋曾有意将海河流域开发成池沼纵横的地方,以阻止契丹骑兵的南下;黄河更是被经常作为控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防线;长江、淮河经常成为南北朝的稳定的边界,以致“划江而治”成为流行的成语。因此,大河也就成为文化区的明确分界线,在河的南北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文化风貌。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往往表现为南北对峙而不是东西对峙,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大河与河谷也是水陆交通的干道,其运输功能使之堪称国家的命脉。早在汉代,由于都城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猛增,当地的粮食生产无法满足供应,汉王朝就是通过黄河,每年向关中地区运输400万石粮食。唐末河北藩镇割据,政府财赋主要依赖江南,通过长江的航运成为晚唐中央的生命线。清代四川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可以将粮食输送到江浙地区,依赖的也是长江的水运。清代中国的粮食贸易远比欧洲发达,这种笨重的货物之所以能够实现大规模的远距离运输,首先应当归功于中国存在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