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的五谷,在夏代都已经出现了。究竟哪五种作物属于五谷,古人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黍、稷、麦、菽、麻,另一种说法前四谷是相同的,只是用稻取代了麻。早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人工栽培的水稻,证明中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可见,后一种说法也许是更准确的。黍是黏米,稷是小米,稻是大米,菽是大豆,麦分大麦与小麦。可见夏代粮食作物的品种已经相当齐全了。
在河南省的矬李、二里头的遗址中,都发现了水井。矬李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二里头的井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深4米多。由食用河水发展到食用井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证明当时人已经在过着定居生活。
二里头遗址中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当时已存在宫殿。根据发现的夯土台基上的柱洞遗迹推算,原建筑物可能是一个长30.4米,宽11.4米,面阔8间、进深3间、四面出檐的大殿。建筑这样一个大殿,在使用石器、骨器、蚌器的时代,是相当巨大的工程,而且还需要相当的建筑技巧的,这能证明当时手工业的发达。二里头遗址中还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也是手工业发达的标志。
汉代成书的《盐铁论》中记载,夏朝已经存在货币,称“玄贝”。在二里头的一个土坑内出土了12枚贝,另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仿海贝式样制成的小巧耐用的骨贝和石贝,看来《盐铁论》的记载是可信的,夏代已经使用货币了。汉字中,几乎以贝字作偏旁的字都与财富有关,也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反映。这些都可以证明,夏代商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至少达到了需要使用货币的水平。
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夸大夏代经济发展的水平,因为在此后的商代,渔猎所得还在人们日常食物中占很大比重,畜牧业也比较发达。甚至西周时代也还是农、牧、渔猎并重的。说明唯独依赖农业还不足以取得供养全社会的食物。
二里头遗址中还发现了铜铃、石磬、鼓和一音孔的陶埙,证明当时已存在音乐。古书记载,夏代贵族进食时已有歌舞助兴,看来应该是可信的。
夏代自禹至最后一个王桀,共经历14代17个王,存在约五个世纪。约公元前17—前16世纪,新兴起的商人取代夏人,建立商王朝。商王朝的始祖契,传说与夏代的始祖禹为同时代人。到商汤灭夏桀建立商王朝,也经历了14代人的时间。从商汤开始,到最后一个王,即以残暴荒淫闻名的商纣王,商朝共经历17代31王,存在近六个世纪。
商朝早期共迁都五次,到第19位王盘庚迁都到殷以后才稳定下来,按古书的说法是,此后商朝经历了273年,“更不徙都”。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或殷商、商殷,商人也被称为殷人。“殷”的所在地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肯定,就在河南安阳,因为在这里发现了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