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与儒家一样,也是战国时代流行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被尊称为墨子的墨翟。据说墨子早年曾学习儒家的学说,因为对儒家学说不满,才走上脱离儒家学派、独立发展的道路。墨子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就是让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不要搞君主世袭制,而是选贤任能。尚同,指惩恶扬善的治国方法。兼爱,指人与人之间要以普遍的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非攻是反对战争,节用是反对奢侈,节葬是反对厚葬。这些思想显然都有其积极意义。也许我们可以说,正是墨子兼爱的思想,造就了中国古代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
战国时代另一流行的学派是法家。法家的思想核心是以法治国,与儒家的仁政学说正相对立。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慎到。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并获得成功,后来秦国能统一中国,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名家重视事物的名实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重视抽象的逻辑思辨,这是中国最早的诡辩学派。最有名的论题就是公孙龙子提出的“白马非马”。公孙龙子带一匹马要过关,守关的士兵说,上级有命令,不准带马过关。公孙龙子说:我带的不是马,而是白马,白马与马是不一样的。可惜的是,这一派没有著作派传下来,其更多的主张我们无从了解了。
兵家就是军事家,或者说军事理论家,代表性人物是春秋末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还有孙膑、吴起。纵横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是外交家,最有名的就是苏秦、张仪。小说家主要是以各种喻言、故事、历史事件来讲述人生的哲理,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含义并不相同。阴阳家强调的是各种方术,很有巫术的色彩。农家不仅提倡农业生产,还要求君主与人民同耕同食,虽然从反对剥削的角度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汉代以后,儒家学说被历代王朝确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道家学说杂糅阴阳家的各种方术,逐渐衍生成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其他各家却都逐渐衰落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构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基调,但需要指出的是,其他各家的学说并不是完全消失,而是融入了儒道两家的学说之中,汉代以后的儒道两家思想,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许多先秦其他学派的思想了。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儒道两家合称为儒释道“三教”,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对中国人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与精耕农业的发展、国家组织的演进,以及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中华古典文明的重要元素。正是战国时期这一战乱的年代,代表着中华古典文明发展的巅峰状态,为秦始皇的统一,为中国走向帝国时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