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驯养马的历史虽然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但只有将马用于骑乘之后,才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只有骑马的游牧人才能驱赶着畜群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才能带着畜群和帐房进行远距离迁徙,在开创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新形式的同时,他们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游牧世界开始形成,并开始了其与农耕世界长达两千余年的对峙。
大约自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开始,与西周建立的时间相差无几,在中国北方的蒙古草原上,就已经出现了真正的游牧部落。现在我们还搞不清楚,这些部落来自何方,属于哪个族群。有人认为他们是北迁的中原人的后裔,受自然条件制约,才逐渐抛弃农业,发展出游牧经济的,现在看,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骑马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草原民族的战斗力,相对于中原地区通用的战车,骑兵显然是更灵活的作战方式。草原民族骑兵的机动性也远非中原各国的战车与步兵所能比,因此,游牧民族逐渐在与农耕民族的战争中占了上风。西周时期,名为猃狁(xiǎn yǔn)的草原民族,就已经对周王朝的北部构成比较大的威胁了。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引进这种草原民族的新发明,一度使赵国武力强盛,但中原地区由于不存在大规模的畜牧业,仅存在作为精耕农业补充形式的家畜饲养业,因而无法提供足够部队使用的马匹,使其部队无法全部改装成骑兵,这使中原地区在与草原民族的战争中经常处于下风。即使存在足够的马匹,从农民中征召来的中原士兵的骑术显然也无法与生活在马背上的草原民族相比,二者在战争中的高下是不言而喻的。
北方草原民族的侵袭成为地处北方的秦、赵、燕等国头痛的难题,为此,三国不得不修筑长城,做一种消极的无可奈何的防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草原民族的社会组织与农耕民族不同。草原民族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由一同游牧的若干个具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所组成的血亲组织,中国史书称之为“邑落”或“落”,后期也称为“氏族”。由若干个具有亲属关系的血亲组织组成更大的血亲集团,中国史书称“种”、“部”。具有相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若干个血亲集团构成更高一级的社会组织,中国史书称“类”、“族”或“族类”。血亲组织、血亲集团这两级社会组织是到处都存在的,具有较强的内聚力,也比较稳定,但由血亲集团联合形成的“族”却很不稳定,这种联合也比较松散,常常是各“部”自行其是,只有在对外作战时,才组成一个临时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