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此时期的移民大潮中,不论南北,都呈现出移民南下的特点,草原民族南下进入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的移民南下进入长江流域。这种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结果是造成了中国经济区、文化区的整体南移。大体而言,从东汉末年至南北朝,中国大的经济带与文化带,整体向南推移了大约五个纬度。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出现了原来在北的经济带与文化带南移,叠加于原来在其南的经济带和文化带之上的现象。
尤为重要的是,大量移民的进入,也使迁入地的民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点在吴地与蜀地表现最为明显。
东吴地区,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以英勇善战著称,立国于此的越国、吴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得益于当地的这种民风。直到东汉末年,吴地的精兵还以能够以一敌十而闻名天下,喜欢用剑一直是当地特有的风尚。可是,随着中原士族大量进入这一地区,世家大族崇尚文化的风气对该地区的尚武精神构成巨大的冲击,至西晋以后,吴人竟然转而以民风胆怯懦弱著称了。
蜀地民风的嬗变正好与吴地相反。自汉至晋,蜀地的民风是敦厚淳朴、平和柔顺的。西晋以后,由于关陇地区移民的大量迁入,使蜀地民风受到关陇地区强悍善战风气的影响,也日趋强悍。益州刺史也由众人窥视的肥缺变成望而生畏的“繁任”。
大量汉族移民的南下,不仅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确立了汉族在南方的主体民族地位,而且将在中原地区发展起来的汉族文化传向江南。在北方黄河流域因受到迁入的少数民族的影响而出现文化巨变的背景下,这种文化移植还起到了保存汉族文化的作用。虽然在东晋南朝时期我们还不能说江南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已经超越黄河流域,但江南文化对汉族文化的继承性毕竟强于北方黄河流域。因此,当时以东晋为正朔所在,是有其文化方面的深刻原因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华夏诸国就已经将与自己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楚国视为“南方”,楚地的风俗多被贯以“南”字,楚人的服装被称为“南服”,楚人的帽子被称为“南冠”,楚人的音乐被称为“南音”,楚人自然也被称为“南人”。随着战国时期楚国疆域扩展到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中国文化已经出现了南北分野的趋势,只不过这种发展趋势为秦汉大一统时代的到来所打断。
西汉初楚文化曾一度极为流行,但就总体而言,由于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终秦汉时期,南方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在此时期里,南方文化的发展虽然比较缓慢,但是其内部的一致性却在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