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碰撞融合》异域风情的传入(3)

碰撞融合:中国与西方的交流 作者:刘德斌


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呈加速之势。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诗中吟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实际上,南朝的寺院远不止480座。早在东晋时,南方的佛教寺院就已经超过了1700座,至南朝梁,已经达到2846座了。北朝的数字还远高于此,北魏有寺庙3万余处,僧尼近200万人。到北魏分裂之后的北齐、北周时代,北方的寺庙达4万处,僧尼近300万人。

佛教不仅仅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中国流行,其文化、思想更是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佛教的绘画、建筑、雕塑艺术都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保存至今的四大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就是佛教建筑、雕塑艺术影响中国的典型代表。

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还有袄教,中国史籍中又称之为拜火教、波斯教,等等,袄教这一专有名称正式出现是在隋末唐初。起初,人们认为这是对源自波斯的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教的称呼,但近来学者们纷纷提出,传入中国的袄教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粟特变种。大约在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袄教已经随着粟特商人进入中国。目前发现的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的“粟特文古信札”中,已经出现了关于袄教的信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有很多是信仰袄教的,如后赵政权(319—350年)。在此期间,还设有专门管理袄教的官员——萨甫。

袄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五个世纪之后,因政府的取缔而消失,当然它对中国社会以及一些民俗文化产生的影响,在后世中国源远流长。

两汉是陆路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时期,是中西方交流、对抗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也是中西方第一次真正的接触期。中西方的遭遇,不仅对西方社会的变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奠定了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