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宇宙大碰撞》纸风车星系(2)

宇宙大碰撞:大爆炸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作者:(德)拉尔斯·林伯格·克里斯滕森


辩论双方的主角没有在纽约的大厅里达成关于宇宙尺度这个至关重要问题的最终共识。

辩论双方的主角没有在纽约的大厅里达成关于宇宙尺度这个至关重要问题的最终共识,但辩论从此更加深入并持续地进行下去。1921年5月,美国国家研究院的通报上同时发表了两篇文章,沙普利和柯蒂斯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维斯托·梅尔文·斯里弗(Vesto Melvin Slipher)首先证明了柯蒂斯的正确性。早在1912年,斯里弗在亚利桑那佛拉格斯塔夫镇的洛威尔天文台工作时,就获得了一些旋涡星云的光谱,他注意到这些星系的谱线移动到光谱的红端,说明星系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斯里弗还注意到旋涡星云没有发射线(光谱上明亮的线条),而按照当时的理论,如果它们确实是星云的话,是应该有发射线的。

然而在今天,我们把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人物。1919年,乔治·海尔(George Ellery Hale)为哈勃提供了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工作的职位,他在那工作直到离世。利用新建的100英寸(250厘米)胡克反射望远镜——当时全世界最大也是最先进的设备,哈勃拍摄了一些星云的图像,分辨出其中的单颗恒星,在包括仙女座星系的几个天体中找到并确认了造父变星。

造父变星(因该类恒星的典型星仙王座δ的中文名为造父一而得名)是一类特殊的恒星,1784年由约翰·古德里克(John Goodricke)发现其光变特性。造父变星的光度变化非常有规律,好像宇宙之心一样有规律地膨胀收缩。其光变周期和内秉亮度(即绝对光度)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一颗光变周期为3天的造父变星,绝对光度大约为太阳的800倍。而一颗光变周期为30天的造父变星,光度将达到太阳的10 000倍。

银河系只是遍布宇宙的无数星系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