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自 负(5)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 作者:(美)伊莱亚斯·阿布加欧德


马克·扎克伯格所从事的可不是售卖灵魂的勾当,而是通过Facebook将不同的灵魂连接或重新连接来实现盈利。高科技杂志《快公司》在2007年对他做了一期标题为《黑客、辍学者和CEO》的专访。这篇文章介绍说扎克伯格发现哈佛大学竟然不能提供一个能够显示学生照片和基本信息的名录(也就是一个脸谱簿),于是这位刚刚升入大二的学生就侵入哈佛大学学生信息部门并创造了Facemash——这个网站能随机显示两个哈佛大学本科生的相片,由访问者来决定他们俩谁更“性感”。该网站运行4个小时后访问量就到达了22 000次,但就在这时哈佛大学断掉了扎克伯格的网络。这件事情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扎克伯格也马上进行了道歉,但同时他也决定用一种更间接的方式来继续他的事业:他马上制作出了Facebook的雏形模板,让学生们自己上网站来填充个人信息。该网站从2004年初开始运行,两周之后哈佛大学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注册了这个网站,也就是在那个夏天,扎克伯格选择了退学,来到了美国西部的硅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到2007年,已经有人出10亿美元的高价购买他的宝贝,他甚至被邀请在达沃斯论坛上作演讲——“感觉很棒,我穿鞋了哦!”

扎克伯格的事例向我们证明了在当今Web2.0运动的背景下,勤奋的创业者或幸运的幻想家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并非天方夜谭。所谓Web2.0运动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经济崩溃后利用互联网的社交功能重新兴起的一批公司。正是这种获得巨大成功的可能性吸引了诸如奥米迪亚、佩奇、布林和我的同学克里斯在内的一批早期狂热分子。在他们看来,网络空间中只可能发生好的事情,于是他们有了非常狂野的梦想,大得只能用古戈尔来衡量。这些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因为虚拟世界的确存在许多通过勇敢的征程获得巨大发现的先例。从商业的角度看,互联网经济同以往任何一个人们所尝试过的盈利机制都不同,以前的那套金融规则和其他规则也统统不再适用了。在那些希望分得互联网经济一杯羹的风险投资者们的支持下,许多创业者们在商业思想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创立公司,并疯狂地把大笔的钱砸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丝毫不考虑当时微不足道的公司的财政收入。他们的口号就是“尽快形成规模(Get big fast)”。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非常可行和现实的事情(《尽快形成规模》也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记录了亚马逊公司的兴起过程和创立者杰夫·贝佐斯的策略)。一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之后,他们就会使用两种能够带来利润的脱身战略:要么被一家更大的公司收购,要么选择上市。他们成功的故事经常被硅谷的人们提起,就像是一个伟大文明的奠基性的神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