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1866—1949)把与实相有关的知识称为真正的“素质层面的知识”,并且把它们看做一条从远古流出的河流,流经一个又一个时代,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又一个种族。他认为这种知识是获得内在自由和解放的必备工具。对于那些寻求理解在宇宙中的人生意义的人,葛吉夫说,探寻的目的就是冲破阻力找到这条河流。随后需要做的就只是通过“了解”来实现“存有”(“to be”在本书中都翻译成“存有”,指的是一种与具有被动性和非灵性的“存在”相比,具有主动性和灵性,更接近本体状态的高等“存在”方式——译者注)。但是,为了了解,他教导我们,必须要先搞清楚“如何了解”。
葛吉夫很尊重与灵性转化有关的传统宗教和法门,并把它们采用的不同方法总结为三类:着重于驾驭身体的“苦行僧之道”、基于信仰和宗教情感的“僧侣之道”以及专注于发展头脑的“瑜珈士之道”。他把自己的教学称为“第四道”,这条道路同时在上述三个方面下工夫。这条道路所重视的不是纪律、信仰和静心,而是唤醒另一种智慧——了解和理解。葛吉夫曾经说过他个人的希望就是以他的人生和教学将一种对上帝的全新概念以及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带给世人。
第四道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了解自己”,葛吉夫提醒我们注意的这个原则源自远比苏格拉底时代更早的时期。灵性成长来自于理解,一个人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他的素质水平。素质的改变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实现,这种努力旨在达到一种有品质的思维和感受,从而带来一种全新的觉察和爱的能力。虽然葛吉夫的教学可以被称为“秘传的基督教”,但他指出,真正的基督教原理早在耶稣之前几千年就产生了。为了向实相敞开,为了与宇宙间的万物合一,葛吉夫号召我们在“我是本体”的体验中活出完整的“临在”。
当葛吉夫开始写作《所有及一切》这本关于人类生命的三部曲时,他把最后一本书,即第三部称为《只有“我在”时,生命才是真实的》。他在书中提及的写作目的是带给读者一种对“存在于实相中的世界”的真实洞见。葛吉夫于1934年11月开始撰写这本书,但6个月后即停止写作,后来一直没有完成这本书。在1949年去世之前,他把他的著作交给了最亲近的弟子珍妮·迪·萨尔斯曼,委托她“竭尽一切可能——甚至去做不可能的事——让我带来的东西发挥作用”。
在葛吉夫去世之时,他的追随者分散在欧美各地。萨尔斯曼夫人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他们召唤到一起来工作(在第四道体系中,“工作”指的是对内在下工夫或灵性的修炼——译者注)。其次就是为葛吉夫的教学设计一种可以带来意识的具体工作形式。在葛吉夫去世后的40年间,萨尔斯曼夫人安排出版了他的著作,并且把他传授的被称为律动的舞蹈练习保存了下来。萨尔斯曼夫人还在巴黎、纽约、伦敦以及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建立了葛吉夫中心。在这些中心里,她组织了共修团体和律动课程,参加者把他们共同的努力称为“工作”。今天,通过这些弟子和其他追随者的努力,葛吉夫的理念已经传播到了全世界。
在接下来的《引言》中,萨尔斯曼夫人揭示了她是如何看待葛吉夫这样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灵性“大师”的——他不是一个教授理论的老师,而是一个以他的临在唤醒他人和帮助他人寻求意识的人。但她没有谈及她是如何以自己的临在来进行教学的。萨尔斯曼夫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带有一种智慧,或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种“警醒的态度”。对她来说,活出她所教的东西就是一种存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