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超越我们常态的意识
我们在寻求某种东西,它超越了我们常态的意识、念头和感受所组成的世界。我们认为真相、实相是固定的,就好像是我们需要找到一条路来到达的一个点,但是实相不是固定的,它是活生生的。我们无法用任何已知的东西来衡量它。只有完全自由的思维才能触碰到它。这种思维不受制于任何事物、任何预期和任何恐惧。它完全静止、完全静默,只知道自身的存在。这种只知道自身存在的思维是活在当下的。在此时、此地、当下,它没有任何的期待,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它就是“对本体的意识”——不是像这样或那样的本体,就只是本体本身。它只是客观地存在着。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思维的源头。我们看到对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的区分在我们思维的源头就出现了。观察者植根于记忆,它所知道的都来自于过去的体验。它基于记忆来进行观察、思考和行动。这种将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分开的做法无法接触到实相,只会强化自我。但是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合为一体,思维与体验合为一体时,念头就不会产生。在这样的清明状态里,我们就可以像小孩子那样接收到新的印象。眼睛会清晰地接收到外部的图像,但是没有一个在感知的观察者,也没有头脑的加工处理。
如果要体验这种没有观察者的统一状态,就需要先去体验我平常的状态,并且看到它不足以带来我要的这种体验。只要思维在跟随着我的行为和体验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评判,我就仍然处在我有限的意识范围内。我仍然受制于我的常“我”。关键是觉察到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的分裂,觉察到是思维制造了这种分裂。在这样的觉察中,我就能够从思维的操控中解放出来,向另一种实相敞开自己。
我是谁?这个问题之所以会困扰我是因为我与它是分裂的。它在我的面前,但却是在外面。只要这个问题跟我是分开的,没有与我全然地合为一体,我就无法把它搞明白。我要觉察到我无法理解这个问题会给我带来痛苦。当这种痛苦真正发生时,这个问题与我的分裂就会消失,思维会停止,剩下的只有静默。
临在的时刻是短暂的。我刚一回归自己,印象就会触发思考,我就会在思考中再度进入分裂的状态。我远离了自己,不再活在当下。这时,如果我能觉察到这一切,对迷失状态的印象就可以让我再度回归自己。这种回归和离开都是我所需要接受的正常活动。活着和存在的感受就是建立在这种活动之上的。我的念头永远不会止息。一个念头过去了,当下又有一个,后面还跟着另一个。我认同于所有的念头,但如果某个时刻在思维中出现一个空白,我就失去了认同的对象。这样我就自由了。在这种静默中,头脑就可以感知到思维的每一个活动。这种感知不会引发反应,由此产生的能量也不是机械性的和来自头脑的。这种能量正是灵性探寻者长久以来所寻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