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变动不居的物质(5)

念力的秘密:释放你的内在力量 作者:(美)琳内·麦克塔格特


然而,现代的物理学家却果断地证明了光速并不是次原子世界的速度极限。例如,巴黎的阿兰·阿斯贝特和他的同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从一个原子中激射出两个光子,结果发现其中一个光子的测量值会实时影响到另一个光子的位置,致使两者的自旋或位置变得相同或相反——IBM物理学家查尔斯·本内特称之为“反运气”。两个光子不断持续对话,只要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另一个就会呈现完全相同或相反的变化。如今,即便是最保守的物理学家,也大多承认次原子世界具有非定域性的特点。

大部分量子实验包含着若干“贝尔不等式”的测试。这个量子物理界的著名实验最早是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做的,他发展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人可以测试量子粒子如何运动。这个简单的实验是让两个量子粒子先接触,再分开它们,然后对它们加以测量。这就好比一对叫特德和达芙妮的夫妻,他们曾经在一起,但现在离婚了。达芙妮可以走进两个可能方向中的任意一个,特德也可以。而根据现实社会的常识,达芙妮离婚后作出的选择与特德毫不相干。

做这实验时,贝尔本预期一个粒子的测量值会大于另一个,从而证明其为“不等”。然而,在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后却发现两个测量值完全相同,换言之,他的不等式被违反了。两个量子粒子虽然相隔甚远,却像是被一根隐形电线连接着似的,让它们彼此模仿。自此以后,物理学家明白,每当出现贝尔不等式被违反的情形,就意味着两者之间发生了纠缠。

贝尔不等式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有深远含意。接受非定域性是自然界的一个本质特征,等于承认奠基我们世界观的两块基石是错误的。这两块基石是:一、事物需要时间和空间作为中介,才能互相影响;二、粒子(就像特德与达芙妮)以及由粒子构成的事物彼此是独立存在的。

虽然现代的物理学家承认非定域性是量子世界的特征,却又以坚持这种奇怪而反常识的性质不适用于大于光子或电子的任何东西而安慰自己。一旦物体到达原子和分子的层次(对物理学界来说这属于“宏观”或巨大的层次),宇宙就又会开始守规矩,按照牛顿的三大定律运作,变成是可预测和可测量的。

不过,凭着指甲大小的结晶体,罗森鲍姆和他的女研究生就粉碎了这种描述。他们证明了像原子这样的“大东西”也是非定域性地彼此联系的,甚至它在物质层面也很大,以至于你可以将它放在手里。之前从未有这个规模的量子非定域性被证明过。虽然样本只是一小片盐,但对次原子粒子而言,它却像是一栋富丽堂皇的乡间别墅,里面住着100万兆(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或者说10的18次方)个原子。罗森鲍姆平常不喜欢对他不能解释的现象妄加猜测,却仍然意识到,他们发现了宇宙性质中某些极不寻常的事情。在我看来,他们事实上是发现了念力的一个机制:他们证明原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样可以受非定域性力量的影响,证明大如结晶体的东西没有遵守牛顿的游戏规则,而是遵守量子世界的混乱规则,不需要明显的原因就能保持着人眼看不见的联系。

2002年,高希把他们的发现写成论文,由罗森鲍姆加以润饰,然后投给《自然》。这个期刊一向以保守知名,任何稿子都会被加以严格审查。高希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根据审阅者的意见修订过论文后,终于能将之发表在这份世界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上。这对一个才26岁的女研究生来说无异于是一大殊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