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有化”并不等于转向了社会主义(1)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 作者:马国川


马国川:在本轮经济危机中,西方国家向困难中的银行和大制造业公司注入政府资本等救市政策,应该怎么看?

厉以宁:这些措施仍然是在市场经济运行基础上的政府干预,只不过力度增大了。在经济危机中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增强了,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调节职能加大了。但是,为了拯救陷于困难之中的各国银行和大制造业公司,政府的注资行为仅仅是一项救急的政策措施。这是对现有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的补救,同时也是对下一步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推动。

马国川:但政府注资于私营大银行和私营大公司的措施引发了很大争论。一方认为政府注入的资本归根到底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的钱为什么要帮助私营大银行和大公司呢?另一方则认为,注资并不是单纯地拯救这些私营大银行和大公司及其投资人,而是拯救经济,使国家经济得以走出萧条,只有这样才能使就业者保住工作岗位,使纳税人受益、使国家受益。厉以宁:争论的结果是后一种意见逐渐占了上风,实际上这场争论也反映了另一个值得西方社会各界思考的问题,即为了拯救资本主义制度,拯救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这样做值不值得?有没有必要?较多的人仍然认为市场经济制度是值得保留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需要调整或改革,但并不是想用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想用社会主义的某些做法弥补资本主义制度的不足。这种态度实际上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态度是一样的,即资本主义制度在经历调整、改革之后依然保留下来,但使之更适合新的形势的要求。西方国家的政府领导人主观上也并没有想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马国川:但由于加大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尤其是国家向私营大银行和大公司注入了巨额资本,使它们成为国家参股、甚至控股的企业,有人说,这样岂不是事实上把国家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上去了?

厉以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某些西欧国家曾经这样做过,以至于被认为是在转向社会主义,但结果并非如此。因为这些做法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范畴。即使西方国家采取了这样一些做法,经济中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之下实现的,资本主义制度照样存在,仍同以前一样运转。另外,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和向私营大银行、大制造业公司注入国家资本的措施,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西欧国家,尤其是战后不久,英国工党执政期间,都有过类似的做法,都是临时性的、应急的措施,或者是并不成功的经验,等到最困难的时期过去以后,这些国家又会逐渐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新把自由市场经济奉为准则。至于国家投资所拥有的企业中的股份,会被部分售出或全部售出,即实行所谓的“非国有化”。这些经验清楚地表明,在危机来临时西方国家所采取的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和向私营企业注入资本的措施,包括某些企业、甚至某些行业实行“国有化”的措施,并不等于这些西方国家从资本主义制度转向了社会主义制度。

马国川:和以前的经济危机比起来,救市措施有相似之处,但是本轮经济危机导致银行倒闭、企业亏蚀、失业人数增加、房价下跌、股市低迷等问题,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